岫巖志略 (清)台隆阿 修 李翰穎 纂
●目錄
序
修志姓名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序
岫巖志略序
自序
○岫巖志略序
周禮小史外史掌邦國四方之志是知志同乎史所以覘政教之隆文物之盛而為一邑文獻之徵也雖地有繁簡事有緩急要未可以其為具文也而略之國朝二百年來荒邊夷徼盡列版圖瘴雨蠻煙咸通聲教而況東都為發祥之區南國尤化行之地哉丁巳清和月大憲下符各州縣徵取事實續修通志斯舉也非徒炫燿乎簡冊殆實有勵精圖治勤恤民瘼之至意焉惟是岫邑建置未久經史俱無可考前此疆界大約附於鳳凰城者半附於遼海蓋復者亦半今既專城而治畫疆以理以方千里之地踞東南之雄且仰承朝廷謨烈之大山川鍾毓之奇與夫良司牧治行之善豈無土壤田賦如禹貢之所書者豈無民風物產如豳風之所圖者豈無孝子貞婦畸人異士如史乘列傳之所載者覽封疆之形勝宜思百世之宏謨採閭巷之歌謠亦瞻一時之文運若不及時考訂編次成帙以廣流傳竊恐數十年後老成之人已杳稗官之史難憑芳蹤遺跡恐湮沒於荒煙蔓草之餘當亦士君子之所深惜矣即守斯土者躬膺民社手握銅符而不知創於前者為若何善於後者為若何民何以庶富何以教徭役何以省訟獄何以平扼險提封谿山之固者何在窮簷曲巷士民之秀者何人將於上台殷勤望治之心督率作志之意不更大有所負乎治事之暇爰集都人士而告之故兼屬在籍李明府秉筆以將其事自夏月開局閱七月而稿粗就分門別類據事直書立言戒煩初無溢美雖無當於著作之林而要於採風問俗不無小補焉後有繼者學識宏通捃摭益富使豐編照物歷久彌光是尤余之所厚望也夫是為序
咸豐丁巳嘉平月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紅帶子湘湄台隆阿謹識於岫巖官舍
○自序
丁巳初夏邑侯台公邀穎官署出示大憲檄文欲以修志一事相諈諉穎曰邑之無志也久矣斯誠盛舉然而千金裘非一狐易三都賦費十稔成是必集眾人之長而不責旦夕之效俾宏綱細目搜括無遺集語單詞裁酌悉當庶不致傳為笑史邑之文士不乏人盍一一招致之公曰諾延至季夏先後至者數人穎假館款之因前席諮請擬分門類各占甲乙以均乃事乃諸君以不敏辭之請之益力辭之益堅因循月餘迄無端緒未幾公復謂穎曰催符屢下矣築室道旁三年弗成諸君既以屬子子復奚辭穎聞之不勝瞿然竊惟志猶史也史兼三長而不有其一何以克副厥任況逢場作戲者研媸好醜莫不各有所肖若以一傀儡登場作數優孟之衣冠不幾貽觀者以掩口胡盧乎凡人各有短長不能如霍王之無短何如效魏公之藏拙然不敢方公命也故積數月之思力勉成之嘗閱遣愁集有唐荊川云世間達官貴人皆有一部詩文集行世幸而詩文集皆不久磨滅若盡存世間即使一大地為架子亦安頓不下儻悉付祖龍南山竹木煤炭盡當減價穎之為是志也亦以供南山竹木煤炭之用也可
芝巖李翰穎謹序
●岫巖志略
修志姓名
監修
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紅帶子 台隆阿
岫巖廳巡檢候補吏目 陳樹壎
纂修
議敘六品頂戴候選知縣 李翰穎
校錄
議敘從九品 王漢如
庠生 董士錫
●岫巖志略
凡例
一盛京通志修於乾隆初年其時岫邑尚無有司官職故志岫獨略此外並無藍本凡由通志採入者旁註通志二字至通志斷語原加按字今於斷語之下更附斷語者則加謹案二字以別之
一凡郡邑各志俱首列星野一門蓋本馬班史例以天文測九州之地河山兩界精益求精不可謂子虛烏有也然以地按度彈丸僻邑不及百分之一而天體廣遠推測稍未精確便有毫釐千里之謬故不敢牽引附會姑闕以俟博雅者
一岫巖城守尉所屬弁兵賦稅職司非輕鳳凰城雖岫廳兼領亦有城守各官二者均未可略奈岫鳳城守兩署冊籍無考不能鑿空懸擬故凡通志所載者仍舊編入其為採訪所及者科甲仕宦山川人物亦依次分輯弗存畛域之見餘惟闕以俟考
一志分十卷有志目有子目志目總小引其後分列子目俾閱者開卷瞭然
一戶口田賦以今較昔各有不同謹查現在冊檔開列其詳
一人物之得於採訪者詢謀僉同乃為信史若出一人偏見及親故相為標榜者不敢濫入至人生品行必俟蓋棺論定雖鄉評允協而其人生存者概不立傳
一節烈有關風化業經旌表者固宜按冊詳誌其或堅貞自矢年例已符而宗族單寒不能代為表揚者顯微闡幽繄志是賴茲首列已旌之人餘悉附列於後至鄉僻愚氓不諳年例或有遲疑不敢呈請者謹錄部文一通繫於篇首庶閱者識旌典之維昭咸頌皇仁於無既焉
一岫邑自乾隆以前經界未正人文無從稽考故藝文一志非惟無漢唐文字即國朝諸大家詩文亦復寥寥殊慚譾陋如有鴻生宿儒惠以古人篇什亟當登之簡首比之吉光片羽焉
一岫巖鳳凰城有分志者有合志者如沿革營建輿地山川等類俱註鳳凰城附此以地分者也若人之在民籍者同一有司所屬無事區別至滿漢士子志同道合無所隔閡故選舉人物等類皆合志之
一志書例資考證岫邑幅巾?員寬廣而家鮮藏書載籍缺如僅就耳目所及者參訂成帙罣漏之譏知所不免百餘年來孝義節烈窮鄉僻壤之中採訪所不及者亦復何限日後續有見聞當別為一編以備補遺
●岫巖志略卷一
沿革志 【 鳳凰城附】
岫之邑非古也秦漢以上書史無聞魏晉而後率為高句麗所據無從辨其經界延至遼金五京地拓始設縣治然一國而疆域分屬一朝而名號遞殊制度紛更未及垂之久遠至勝國而益淪於磨滅豈以海濱之地僻近朝鮮欲以不治治之乎國朝重念根本幅巾?員式闊規模一榛新莽之區頓闢為苞桑之域儼然東南一重鎮矣溯厥由來宜何如持盈保泰握要以圖乎志沿革
漢武帝元封三年滅朝鮮置玄菟郡以高句麗為縣使屬之賜以冠幘朝服鼓吹嘗從玄菟郡授之 【 太平寰宇記】
漢置遼西遼東樂浪玄菟四郡今府治為挹婁國北為扶餘國南近海為沃沮國而遼東樂浪玄菟三郡則在今府治之東南及朝鮮界內地也 【 通志】
謹按大清一統志寧海復州蓋平海城鳳凰城皆漢之玄菟郡地岫處五城之中其為玄菟郡地無疑矣
鳳凰城沿革
金章宗時改辰州為蓋州領建安湯池熊岳岫巖四縣仍隸東京 【 通志】
金明昌四年陞大寧鎮為岫巖縣屬蓋州泰和四年廢貞祐四年復為縣元復廢今蓋平縣城東二百四十里有舊岫巖城其東十里有新岫巖城想即此地其改築新城本末無考矣 【 通志】
唐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渡遼四月李勣攻拔蓋牟城以其城置蓋州又攻拔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六月攻拔白巖城以其城為巖州 【 通鑑】
巖州本高麗白巖城唐太宗攻拔之以其地為巖州遼改巖州白巖軍隸瀋州金初改屬東京之石城縣興定三年以石城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元廢 【 通志】 據此巖州應在遼陽州境內
謹按大清一統志石城縣即今之鳳凰城則巖州應在鳳凰城境內岫與鳳相毗連今之岫巖或即昔之巖州乎未知孰是姑存以俟考
天聰七年遣貝勒濟爾哈朗築岫巖城 【 東華錄】
乾隆三十七年奉天府尹等奏稱奉天府屬岫巖鳳凰城地方從前分隸附近州縣管理並未設有專員請將熊岳理事通判移駐岫巖城奉旨依議乾隆三十八年請領新鑄管轄岫巖等處理事通判關防乾隆四十一年奏準將鳳凰城事務統歸岫巖理事通判兼管定為衝繁要缺在外調補
道光六年吏部議覆奉天府屬岫巖鳳凰城環山濱海密邇外藩煙戶眾多訟牒紛繁應將岫巖理事通判準改為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揀選調補如不得人準其於滿漢知縣內揀選陞補道光十一年請領改鑄奉天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關防
鳳凰城沿革
○鳳凰城沿革附 【 通志】
周朝鮮界本濊池秦同
漢屬玄菟郡東漢因之
晉隸平州
隋屬高麗慶州地
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大氏據之為東京龍原府
遼改開州鎮國軍統開遠一縣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金為石城縣地屬東京
元屬東寧路
明為鳳凰城堡設兵鎮守本朝天聰八年設官兵通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
岫巖志略卷一
●岫巖志略卷二
營建志 【 城池 公署 倉庫 祠祀 鳳凰城城池公署祠祀附】
先王建邦設都所以域民也岫處萬山中城無三里未足增雉堞之觀邦有四民而獨缺學官之設其建置似無足記述然數百年來易鎮而為縣復易縣而為廳宏規鉅制無異州郡矣故城池皆眾志之所成公署皆政令所自出倉庫祠祀實養民事神所必需廢者修之墜者舉之何莫非營建之至計乎志營建
城池
公署
祠祀
鳳凰城城池
鳳凰城公署
鳳凰城祠祀
○城池
蓋平縣城東二百五十里有舊岫巖城週圍二里三百零四步西南二門按金志陞蓋州大寧鎮為岫巖縣即此今城中設防守禦 【 通志】 蓋平縣城東二百四十里有新岫巖城週圍一百步一門惟餘土基 【 通志】
謹按城之東西俱無新城基址詢諸父老亦無知者惟城南十五里俗名娘娘城相傳為高麗所建石壘僅存東南二門尚依稀可辨
舊城在今城之東偏東西南北四門東門近河在今城外大十字街東頭南門在今文昌閣北門在柴伙巿西門今呼為西門口此乾隆四十五年以前之舊城也 【 通志】 修於乾隆元年故其時城中僅設有防守禦尚無廳署
再有舊土城在今城之北週圍八里四面四門其東西南三面已無跡可尋惟北一面在今公和店衚衕之西一帶土基約略可識此猶在城東偏舊城之前其為何代何人所修俱無可考乾隆四十五年阿公 【 精阿】 監修新城城基鋪石條三層外用甎砌內用石砌週圍四百四十七丈三尺底寬三丈頂寬一丈二尺垛口六百八十五堵門樓二座東曰旭升南曰阜昌
嘉慶十九年城垣內外坍塌數處經訥公 【 泰】 捐修
道光七年城垣內外復有坍塌經吳公 【 琪】 捐修
道光十九年東南門樓殘缺經錫公 【 齡】 捐修
○公署 【 倉庫附】
乾隆三十七年將熊岳通判移駐岫巖通判衙門在今城之東偏舊城內即今城外火神廟基址巡檢衙門在火神廟前至乾隆四十五年建修今城始將衙署倉厫監獄一併移新城內
通判衙門在中街西 頭門三間 儀門一間東西二角門 儀門外東西班房四間 大堂三間 大堂前東西科房十四間 二堂三間 二堂前東西廂房六間 二堂西茶房二間 東院花廳四間 西院書房三間 花廳前院廚房三間 馬號三間 內衙正房五間 東西廂房六間
道光二十三年章公 【 朝敕】 增修內宅東院正房五間 東廂房三間道光二十六年玉公 【 秀】 重修大堂
咸豐五年李公 【 文森】 重修二堂前東西廂房東院花廳西院書房咸豐七年重修大門儀門照壁
監獄 大門內東封三間 西邊女封二間 獄房三間 中間為獄神祠 積儲庫在二堂之東間 積儲倉在內衙後 正房三間為倉書辦公之所 岫字厫三十間
巡檢衙門在通判衙門之西 頭門三間 儀門一間 大堂三間大堂前東科房三間 西班房三間為拘禁徒犯之所 二堂三間 東廂房三間 內衙八間 廚房三間
城守尉衙門在城內東街
城守尉府在衙門後
旗倉在舊城內正東康熙四十四年旗人捐建七間五十三年增七間雍正元年又增七間
教場在城外
○祠祀
衙神廟 在巡檢衙門西朔望行一跪三叩禮
關帝廟 城內居中凡有祈禱及朔望行香行三跪九叩禮內供龍
牌每逢元旦暨吉凶大典俱在此分班行禮
龍王廟 在關帝廟旁朔望行二跪六叩禮
文昌閣 道光二十九年就舊城南門基址建修朔望行三跪九叩禮
觀音閣 在文昌閣後身朔望行二跪六叩禮
關帝廟 在舊城南門路東
城隍廟 在舊城南門路西凡有祈禱及朔望行香行二跪六叩禮
火神廟 在舊城中街路東朔望行二跪六叩禮
關帝廟 在火神廟東為山西會館
竈君廟 在關帝廟東朔望行一跪三叩禮
財神廟 在東門外
瘟神廟 在東河沿
馬王廟 在廳署東偏朔望行一跪三叩禮
真武廟 在城西山
玉皇廟 在洋河北禱雨甚靈
○鳳凰城城池附
城週圍三百八十步南一門其建始之年無考明時設官兵於此為邊墩要地國朝設官兵鎮守附近城堡俱城守章京專轄不隸府縣 【 通志】
謹按大清一統志明成化中築鳳凰城設兵戍守
○鳳凰城公署附
城守尉公署在城內
旗倉在城內東北隅
教場在城外
巡檢公署在城南南門外 頭門一間 儀門一間 大堂三間 二堂三間 內衙三間 科房一間 班房一間 廚房二間
○鳳凰城祠祀附
關帝廟 城東街
龍鳳寺 城內中街
上帝廟 城內
七聖祠 城東南
逍遙寺
觀音閣
朝陽寺 並在城東南十里鳳凰山上 【 通志】
岫巖志略卷二
●岫巖志略卷三
輿地志 【 疆域 村鎮 關隘 島嶼 鳳凰城疆域村鎮關隘附鳳凰城古蹟】
岫處僻壤非東西南北之衝無車馬冠蓋之繁一寥落山城耳然地方千里東隣朝鮮南瀕大海兼有鳳凰城為之附庸雖不必以谿山為險固而海濱巨鎮碁布星羅郭外煙村襟山帶水沿海島嶼咸隸版圖雞犬相聞魚鹽為利區分經畫固可按籍而知矣志輿地
疆域
村鎮
關隘
島嶼
鳳凰城疆域
鳳凰城村鎮
鳳凰城關隘
鳳凰城古蹟
○疆域
東至哨子河六十里東鳳凰城界
西至棋盤嶺六十里西蓋平界
南至海一百五十里
北至分水嶺一百五十里北遼陽界
東南至洋河口一百五十里東鳳凰城界
西南至畢里河二百四十里西熊岳界南復州界
東北至東分水嶺一百五十里東鳳凰城界西遼陽界
西北至姑嫂石一百三十里海城牛莊分界
北至盛京四百二十里 【 通志】
○村鎮
大孤山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為海口繁盛之區城守尉衙門每月派官一員汛兵五名山海關戶部設立稅局
雙山子 大孤山西南十五里設守汛旗兵五名
紅旗溝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設守汛旗兵五名
青堆子 城南一百四十里城守尉衙門派汛官一員汛兵五名山海關設立稅局
瀛納河 城南一百五十里設守汛旗兵五名
大莊河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舊名紅土埃子城守尉衙門派汛官一員汛兵五名山海關設立稅局
搭拉腰子 莊河西二十里每歲立春以後便可通舟冬至以前船尚停泊為境內冬運海口
花園口 即沙河子城西南二百五十里設守汛旗兵五名
尖山子 城西南二百八十里設守汛旗兵五名
娘娘城 城南十五里牆皆石砌週圍里許東南二門石基猶存
城兒山城 城西南二百里城踞山上東南二門內有將臺南門外有某將軍碑字多殘缺
黃古島城 城西南二百五十里週圍一里二百五十步南一門 【 通志】
謹按黃古島城在岫西南一百五十里通志誤屬鳳凰城界內今更正
○關隘
大片嶺關 接 【 接:按】 明一統志在海州衞東一百一十里今在鳳凰城界內久廢 【 通志】
謹按大片嶺在岫城北六十里今設有鋪遞鳳凰城界內距海城一百一十里並無此地名故為更正
○島嶼
鹿島 明總兵毛文龍曾駐兵於此天聰三年五月備禦石爾都他哈布往鹿島征勦 【 東華錄】
獐子島 天聰三年九月南界守備伊爾登勦獐子島獲明船四沈三百人擒二十七人島內有明時馬將軍坟
石城島 明總兵毛文龍所屬諸島今列版圖納田賦矣
○鳳凰城疆域附
東至靉江一百二十里朝鮮界
西至牛心山二百一十三里海城界
南至海一百六十里
北至分水嶺一百八十里遼陽界
東南至義州江一百二十里朝鮮界
西南至哨子河九十五里岫巖界
東北至孤山一百九十五里興京界
西北至分水嶺一百三十一里遼陽界
西北至盛京五百一十里 【 通志】
○鳳凰城村鎮附
青苔峪堡 城西一百七十里週圍三百三十六步南一門
蘭磐城 城西二百四十里週圍三百三十六步南一門
雪里站城 城西北四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二十四步南一門曰鎮東明弘治四年建
通遠堡 城西北一百里週圍一里二百一十步南一門左一山城相隔二里週圍一里九十步西一門右一新城相隔二里週圍一里六十步南一門
草河城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六十步南一門
甜水站城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週圍三里九十步南北二門南曰甜水站堡有塔
石城 城北六十九里週圍二里一百步南一門
靉陽城 城北一百二十八里週圍三里一百二十步西南二門南曰靉陽城西一郭城週圍一里九十步南門上亦有靉陽城三字明時有守備鎮其地
孤山城 城北二百五十里週圍二里三十步南一門
灑馬吉城 城北二百四十五里週圍一里六十步南一門
一堵牆 城北二百七十里週圍三里六十步南二門
永奠 城東二百七十里
湯山城 城東南五十里
鎮江城 城東南一百里
宣城 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娘娘城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寬奠堡 城東北二百九十里以上六城堡俱係邊外迤東入高麗界 【 通志】
龍王廟 城南一百六十里
北井子 城南一百九十里
黃花甸 城西一百五十里
○鳳凰城關隘附
連三關 按明一統志在都司東南一百八十里朝鮮入貢之道今在鳳凰城界內 【 通志】
○鳳凰城古蹟 【 通志】
保州 高麗置領來遠一縣遼為保州宣義軍領定遠懷化二軍來遠一縣金俱廢
來遠縣 本高麗故縣遼因之金有來遠舊址無考
宣州 遼置宣州定遠軍與懷化軍並隸保州金廢今有宣城在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開州 本濊貊地高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領慶鹽穆賀四州龍原永安烏山壁古熊山白楊六縣遼建開州鎮國軍領穆賀鹽三州開遠一縣金俱廢
按遼志稱山上疊石為城週圍二十里今鳳凰城山上古城猶在唐薛仁貴征高麗與其大將溫沙門戰熊山擒善射者於石城即此
宗州 遼聖宗置在遼東石熊山統熊山縣
熊山縣 本渤海縣地遼置隸宗州
開遠縣 即高麗龍原縣地渤海因之唐初廢遼聖宗復建金廢
鹽州 本渤海龍河郡領海陽接海格川龍河四縣遼廢縣以州隸開州金廢
穆州 渤海置會農郡領會農水岐順化美縣遼置穆州保和軍領會農縣金廢
會農縣 本渤海置遼因之隸穆州
賀州 本渤海吉理郡領洪賀送誠吉理石山四縣遼以賀州隸鎮國軍縣皆廢金併廢州
婆娑府 金史作婆娑路總管府天德二年置元初置婆娑路直隸省至元十七年以婆娑府屬廣寧後廢為巡檢司
按明一統志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里今屬鳳凰城所轄地
臨溟縣 遼置屬海州金屬澄州元廢
按明一統志在海州衞東一百八十里今其地屬鳳凰城所轄界內
率賓府 渤海率賓地屬康州遼改率賓金廢舊址無考
按渤海傳渤海於古率賓國地置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遼廢州存府金元州府俱廢今按建州在興京界內而率賓府及華益二州皆在鳳凰城界內
華州 唐渤海置遼併入率賓府舊址無考
益州 渤海置遼廢今城東南一百二十餘里朝鮮界有義州城朝鮮人呼愛州
平壤城 明一統志在鴨綠江東一名王險城今在界外
按遼東京所屬上有淥州鴨淥軍渤海號西京鴨淥府都督神桓豐正四州神鹿神化劍門三縣遼時故縣皆廢新置弘聞神鄉二縣隸淥州東那一縣隸正州又於淥州西北二百里置慕州今皆未知處所附記於此
岫巖志略卷三
●岫巖志略卷四
山川志 【 鳳凰城附】
岫邑白崕峻隘鴨綠環流襟山帶水不乏名勝每見直省郡縣各志凡名山大川皆繪為圖今既無寫生妙手又不便僅志其名目俾名山勝蹟湮沒不彰故仿畫家白描法稍為摩寫其形勢及有何祠宇碑碣一一記載以當繪圖庶遊斯土者知新安大好山水云志山川真武廟山 城西里許山不甚高自西北逶迤而南舒岡布麓煙樹迷離寺踞山坳僅露一角邑中人每資臨眺焉
玉皇廟山
娘娘宮山
龍潭溝
關門山
唐帽山
白雲洞
仙人洞
冰峪
小孤山仙人洞
駱馱石??子
雞冠山
西一面山
城兒山
桂雲山
大孤山
將軍石
木耳山
山?出川
三坨子
羊喇峪
蟒溝山
花紅峪
北分水嶺
怛怛峪
黑日?谷
姑嫂石
弟兄山
牛心山
分水嶺
小片嶺
大片嶺
蘑菰峪
香爐山
山?貢峒山
老觀嶺
大嶺
大狐嶺
二道狐嶺
三道狐嶺
四道狐嶺
蘭菇嶺
剉草峪
瓦子堂
龍爬峪
貓兒嶺
仙人嘴
石佛溝
哈什蟇嶺
徐家大嶺
五塊石
鐵山
管家山
哈什蟇山
石嘴河
瀛納河
五道河
洋河
鴨兒河
牤牛河
哨子河
溫泉
鳳凰城境內山川
○玉皇廟山
玉皇廟山 城北五里峰巒偃蹇林木葱鬱殿閣巍然每值天旱禱雨輒應夏日游侶如雲左右兩山環抱右一山繞出其前岡壟起伏不見城巿上有土臺正方高丈許疑為高麗所置之烽臺云
○娘娘宮山
娘娘宮山 城北三十五里山峰筆立上接霄漢山之陽有石廟制甚古旁有泉不溢不涸禱雨輒應山之陽壘石為牆長數丈疑係昔人避兵處迤南二里許奇峰秀出尖圓而銳其上復有石形如卵而微扁上下承接處僅數寸而撼之可動不可移亦一奇也
○龍潭溝
龍潭溝 城西南六十里溝長約十里崇峰屹立如仙掌五指插天絕壁之下泉流洶注又其下兩山合抱水被石撓無處宣洩乃石中裂尺許如巨蚌張口水噴激而下入一潭約二畝許圓而長水深莫測投以石寂無聲響其下復有一潭水較淺清可見底水由潭出則亂石攩??必喧聲雷鳴崩落而下漸流入河土人每遇天旱必至龍潭祈雨甚靈應
○關門山
關門山 城東北八十里兩山山?截嶭對峙東西相向高數丈形勢雄壯中夾一溪為礦硐溝河流之門戶
○唐帽山
唐帽山 城北一百二十里地名陽喇峪山勢北向巖谷幽邃山頂高凸如巾幘故名左右兩山蜿蜒而下怪石皆如人馬形其左一人一馬相間而行其右人各騎一馬聯轡而行望之皆逼肖左山環抱其下有青雲寺前立穹碑苔蘚斑駁惟嘉靖年月尚可辨識寺皆石今雖坍塌石梁柱猶存寺前石盤無數其大倍常極人夫之力不能稍移咫尺故至今廢置山之北十里有北青雲寺寺宏敞可容數百僧眾山之背有小青雲寺今俱存惟此寺僅餘基址由寺斜折而上循石磴三十餘級懸崖峭壁中有一古洞內供佛像三尊鐘魚閴寂香火久廢曩聞有郭道士者在洞趺坐幾閱二十寒暑忽失所在此後卓錫無人矣西南諸山連亙甚長踰七八里忽一山昂起巔頂下覆如蓋絕壁之下稍平坦緣壁一土坑約長三丈內皆磚砌至今未損前有古井黝暗莫測內有鐵鎖下垂上綴井旁石柱數人拽之不能理其端撒手則仍墜詢之上人皆莫得其故云
○白雲洞
白雲洞 城北九十里地名松坨子與唐帽山皆係一脈山南向高峻陡險無徑可通鑿石為磴道每磴之旁皆有石柱人可攀援而上數之得九十六級其極高處一級獨缺補以巨石撼之猶動極力推之不能稍移分寸尤不可解者如此險徑隻身上行尚恐眩瞑欲墜不知當日何以挾此巨石而上也上有洞大如三間屋供佛三尊洞前簷水常滴雖旱不涸洞之左皆巉巗石壁萬丈懸崖也乃有天然石梁如長虹陵空而上石磴三十六級級有趺坐處三愈高愈險僅可容膝必捥手石柱而坐稍有差跌不可問矣中有寺曰白雲寺至今香火甚盛
○仙人洞
仙人洞 城西南九十里地名二道溝入溝二里許有關帝廟甚偉麗兩山蜿蜒如游龍中一峰突兀特起如寶塔矗立其上重重旋繞又似巨螺盤絲尖圓而銳上剌雲霄登此山者自山下斜行踰一高岡稍上則峭壁嶙峋疑無路矣乃石壁中裂一綫石色皆紅如石榴綻裂中鑿石磴緣磴而上如蟣蝨之循衣縫至縫盡處復折而西有臺稍平坦果木成林旁有二井水清見底循井旁北行抵一洞磚砌旋門上嵌石額鐫古洞天三字洞內龍王廟梁柱皆石前有明時嘉靖年間碑其後有高樓曰玉皇閣登其上甚豁朗蓋洞之上復有洞中間相通此閣正對上面之洞口也洞口之前有平臺就臺鋪石漸次展闊上建望海樓高與雲齊南望大海如河流之一泓獐鹿石城諸島撲地如培塿往來帆檣如蠅矢集鏡大孤山大莊河諸處村鎮如碧煙數點歷歷在目樓後精舍三楹後壁有門開門復得一洞攢行數十步緣軟梯而上漸露天光抵洞口有石僅容膝為道人趺坐處背後尚有憑藉俯瞰其前則岌岌欲墜矣洞旁穿復有洞幽深莫測故人無能窮其境相傳有宏真道人者清修數十年預卜死期鼻垂玉柱結跏坐化卒之日曾於海州道上遇一舊相識託寄雙屨與其徒驗之良不爽故或疑其羽化云
○冰峪
冰峪 城西南九十里英那河之上流由西北山口流入復折而南兩山壁溪而立如列屏障重岡疊巘峯嵐秀絕北山有石方而長平正光滑嵌入巖際名曰碑兒石下臨深澗山半嵌空石洞錯落如繁星皆峭壁險絕無人徑稍南有高麗城亂石堆砌直接山巔其下兩山合抱如門戶重重殊壯觀瞻第山與水合不納輪蹄通漁樵之徑而已關帝廟龍王廟諸寺皆倚山枕溪山裏無寸壤故人跡罕到千佛洞 城西南百里毛兒嶺之東崛起一山峭壁山?含岈山半古洞無數嵌空如蜂房聯綴如星宿有闊而圓者有側而曲者有黝暗莫測者有玲瓏相通者其中皆有一佛故名
○小孤山仙人洞
小孤山仙人洞 城西北九十里小孤山之對面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較閎敞橫亙石牆洞外有藥王廟洞內黑暗無光土人有欲窮其境者數人結隊籠燭而入初進頗寬闊掉臂 綽有餘地但見石乳所結萬象羅目再進則稍隘越此又復寬闊約行數里抵一河水流洶湧人莫敢渡惟見對岸石門有光射入洞內時有惡風鼓盪如挾雷霆故人相戒不敢復入每聞風聲必有蝙蝠往來洞口其大倍常廟祝時一見之其北復有一洞差小內供佛像前有池足供廟祝之飲洞上橫嵌一石題曰玉洞
○駱馱石??子
駱馱石??子 城南六十里西南諸山皆其一脈乃諸山之極高者山巔平坦廣約數畝多產山韭上有池雖旱不涸龍潭溝冰峪諸水皆發源於此
○雞冠山
雞冠山 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山峰鵠立巋然特出巔頂玉削形似雞冠故名
○西一面山
西一面山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峰巒森立嵯峨霄漢重岡疊阜綿亙數十里迴環向背具饒佳致仙宮梵宇星布棋列西南諸山此獨當一面焉
○城兒山
城兒山 城西南二百里東西兩山壁立如牆高峻陡險中夾一溪自北而南入碧河東山之背稍平坦有盤道可通上有古城橫跨山脊東南兩門旁有高臺城內石壘無數東門外一碑半沒草萊中字跡漶漫僅餘將軍二字相傳為蓋蘇文之遺云
○桂雲山
桂雲山 城西南二百二十里巖石屏列溪水環流山頂有潭廣數畝澄清如鏡每值天旱土人輒於此禱雨頗箸靈應
○大孤山
大孤山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插地怒起石骨嶙峋林林疏秀山左抱有天后宮關帝廟文昌閣諸寺樓閣崢嶸金碧錯落殆類畫圖循寺旁斜徑而上約里許石壁陵空峰巔下覆如蓋中有洞頗虛敞前有平臺有寺曰聖水宮旁有樓曰一層樓景甚幽緲南望水天一色往來帆檝如波面鳧鷗東南鹿島獐子島皆在足下故遊者咸快登覽焉洞上水一滴淙淙下注下有聖水池石天然內陷不由人工有黑魚數尾長五六寸游泳其中水不涸魚亦不去絕壁之上有洞與山背相通山之後有背陰寺重樓疊閣皆在雲煙縹緲中山之左有高麗城將臺猶存山下有古樹形甚異對山有戲樓闤闠鱗比其下則煙樹迷離帆檣如林魚蝦成巿舟子款乃殆不異江南水鄉云
○將軍石
將軍石 大孤山西南三十里潮溝沿之西海灘一望無際中有石突起高數丈望之昂然人立儀狀雄偉西數里復有一石差小於前亦具人形故土人呼為大將軍二將軍云
○木耳山
木耳山 城南一百八十里毗近海濱峰巒迴合蒼翠杳靄逶迤數十里其中村落十數皆依山枕水迤東一峰崛起上有烽臺基址完固相傳為前明備倭處也
○山?出川
山?出川 木耳山之東南二里許三峰壁立一水環流中構瓦屋數楹為許氏別墅層巖入畫流水鳴琴松枝交蔭蒼翠滴衣雖不能比昔人之輞川而風景天成較之鑿石引泉者迥不侔矣
○三坨子
三坨子 木耳山之南海內三峰矗立御風排雲煙景如畫漁人操舟捕魚類集於此北岸石磴崚嶒兩峰對峙一徑中通名曰石門
○羊喇峪
羊喇峪 城北一百四十里
○蟒溝山
蟒溝山 即高麗館山城北一百一十里
○花紅峪
花紅峪 城北一百四十里
○北分水嶺
北分水嶺 城北一百五十里明一統志分水嶺在蓋州衞東一百四十里綿亙數百里山下有泉東西分流故名
○怛怛峪
怛怛峪 城北一百二十里
○黑日?谷
黑日?谷 城北一百四十里
○姑嫂石
姑嫂石 城北一百三十里
○弟兄山
弟兄山 城北一百四十里
○牛心山
牛心山 城北一百四十里
○分水嶺
分水嶺 城北一百里有水西流為楊柳河五重河發源於此
○小片嶺
小片嶺 城北八十里
○大片嶺
大片嶺 城北六十里
○蘑菰峪
蘑菰峪 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香爐山
香爐山 城東北一百十里
○山?貢峒山
山?貢峒山 城東北八十里俗呼礦洞溝
○老觀嶺
老觀嶺 城北十里
○大嶺
大嶺 城北五十里今名太平嶺
○大狐嶺
大狐嶺 城南十里
○二道狐嶺
二道狐嶺 城南二十里
○三道狐嶺
三道狐嶺 城南三十里
○四道狐嶺
四道狐嶺 城南五十里自小片嶺至此前屬牛莊章京管轄自羊喇峪至此通志屬海城境內今更正
○蘭菇嶺
蘭菇嶺 城西南九十里
○剉草峪
剉草峪 城西南八十里
○瓦子堂
瓦子堂 城西南六十里
○龍爬峪
龍爬峪 城西北三十里今名龍寶峪
○貓兒嶺
貓兒嶺 城西南一百里石佛溝河畢栗河俱發源於此
○仙人嘴
仙人嘴 城南二十里
○石佛溝
石佛溝 城西南五十里
○哈什蟇嶺
哈什蟇嶺 城西南二百里
○徐家大嶺
徐家大嶺 城西南一百六十里自蘭菇嶺至此通志屬蓋平縣境內今更正
○五塊石
五塊石 城南一百六十里
○鐵山
鐵山 城南一百七十里
○管家山
管家山 又名歪頭石??子城南一百里
○哈什蟇山
哈什蟇山 城西南二百里自五塊石至此通志屬鳳凰城境內今更正
○石嘴河
石嘴河 城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高嶺南流至五塊石入海
○瀛納河
瀛納河 城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冰峪東南流至黑島東入海
○五道河
五道河 城北五十里即洋河之上流自偏嶺東向南流行人連過五次故名源出分水嶺東南流至大孤山入海以上三河通志屬海城境內今更正
○洋河
洋河 城北五里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鴨兒河
鴨兒河 城南十里
○牤牛河
牤牛河 城北一百四十里
○哨子河
哨子河 城北一百二十里城東五十里城東南六十二里源出牛心山
○溫泉
溫泉 城北二十里地名湯池溝南有山不甚高溪壑宛轉中藏山寺高下掩映山下不數武有溫泉水勢騰沸聲湯湯然氣滃滃然若雲蒸霧霈泉水泡起大小錯落如散珠投以錢翩翩作蛺蝶舞良久乃下其初漫羡流溢土人甃石為池鑿石以通水道上覆瓦屋三楹每當春夏之交男女趾錯於道趨赴者雲集相傳浴此能除疾往往有效城東九十里暨鳳凰城北三十里俱有溫泉與此略同又城北五十里有狗兒湯通志誤載鳳凰城境內城東北百二十里有大湯溝小湯溝皆溫泉也今祇存其跡耳
○鳳凰城境內山川附
鳳凰山
藥山
清涼山
帽盔山
鳳翅山
佛小島
東一面山
沙里砦山
雙山
老虎洞
·鳳凰山
鳳凰山 城東南五里按明一統志在都司城東三百六十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眾唐太宗征高麗駐蹕於此即指此山也 【 通志】 鳳凰山自遼城東行三日出連山隘乃至其地蓋去朝鮮境尚百有餘里土人稱為開州其地蒼莽無人之場山勢周環連亙不絕惟南面少缺如人臂合抱而掌未及接者首尾低昂大麓偃伏左右若兩翅東西相望宛如一大山不知其中能寬閑空隙也 【 王慎中鳳凰山記】
山在鳳凰城東南十里重巒疊巘源深根盤峰回路轉引入佳境山半諸峰如建屏其上則鬱怒磅礴削壁插天攢峰竦劍望之嶙嶙焉峋峋焉如立如行若翔若舞或欹側而相倚或俯仰而相抗千態萬狀愈幻愈奇山多泉彙為溪流澎湃而下勢如箭激至山坳低處細流淙淙又復清澈如鳴琴滌人塵耳山之半有靈官廟陟重岡而上得平地中陷如釜三官廟九聖寺及諸道院均在釜底中西上一山有斗母宮藥王廟又西有朝陽寺寺皆石前有石塔其後有娘娘廟皆在懸崖陡壁間石徑嶮巇東上一山有洞曰朝陽洞入洞數武有池方不踰丈而水甚深錦鱗游泳見人了無驚意去池又數武洞穴斜轉向上隘僅容身犬伏而升歷數十級漸露天光洞旁有觀音閣乃極高處下視行人如豆遍山皆玉蘭花開時馨香襲人林樹陰翳山鳥多不知名春秋佳日遊人如織乃奉省四大名山之一也山脈甚長其東南殆不可究竟云
·藥山
藥山 岫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地名大寺溝亦四大名山之一循溝而東兩山相抱如門戶重重至山腳奇境忽開四山合沓奇峰插天石筍林立或如猛獸蹲伏或如甲杖森列筆卓劍植青蒼玉削其間溪壑宛轉林樹清幽樓閣參差煙雲繚繞每當春花秋月恍疑蓬萊方丈不是過也山之左有三清殿關帝祠金碧錯落前有嘉靖萬歷年間碑字多磨滅寺旁溪流汩汩循溪流而上山徑抝折抵山半約三里許峭壁之中石突出如擎荷蓋上稍平古木參天大皆合抱百餘年物也上建碧霞宮三楹規制巍然山門而外則萬丈懸崖矣由寺後循徑東上石磴險絕約二里許有洞曰青華觀洞前石覆如屋簷水一滴纍纍如貫珠承以石盆足供數人之飲以之烹茶甘冽異常其洞為道人趺坐之所洞之上有玉皇閣最高俯視東南諸山皆如蟻蛭又其北有斷壑俯瞰無底其上橫跨老樹為梁歷年已久至今猶賴此以通往來
·清涼山
清涼山 岫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山向東南左右兩山環拱皆摩霄插雲中一峰蜿蟺而下至救苦觀則峰巒昂起截然而止觀之後山脊竦立一高臺臺正方上建觀音閣崢嶸天際前有明時萬歷年間碑俯瞰其下不知幾百由旬登此閣者歷石磴數十級抵山之半其上峭壁山?截嶪無處納足緣木梯而上奮勇攀登無不股栗想見當日建修此閣之難閣之西北山稍坦夷玉皇廟關帝廟娘娘廟佛爺殿皆在蒼茫雲樹間清磬一聲則萬山齊應誠仙境也東北有羅漢洞乃極高處洞旁有石匣撼之可動不可開人跡亦罕到云
·帽盔山
帽盔山 岫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小西溝廟之南萬峰重疊中一峰矗逼霄漢峭石卓立形如兜鍪故名山頂有泉甚清冽乃東北諸山之最高者
·鳳翅山
鳳翅山 岫城東七十里山南向奇峰森列若翔若舞高出雲表連巒別巘盤踞十餘里山下有三官廟真武廟諸寺稍北有三清觀重樓高聳丹碧煥映中有明時天啟年碑碣循樓北而上石磴三十三級有娘娘廟又其上石磴四十八級陟山之巔有玉皇廟俯瞰諸峰皆在履底西北一山上有古城東南二門北二里許有山名十八丈崖崖壁嶔山?奇若崩若墜不敢仰視上有圓石如人立圓石之上復有石塔高二丈許不測何人所建山下有潭水紺碧深不見底
·佛小島
佛小島 岫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北井子南五里海灘中一山拔地怒起巖石峭削一徑僅通山頂有望海寺佛殿龍母宮諸寺豐碑屹立明時萬歷年建山之陰石徑崚嶒中隔斷壑下臨無底深澗一木橫亙其上木似朽而不敗有泉曰甜水井井旁一樹甚異枝葉隔年一榮枯老於山林者皆不識其名山樹甚繁人獨不敢折一枝一葉相傳折之必遭癘疾須虔禱乃已
·東一面山
東一面山 岫城東南八十里西面羣峰拱聚峛崺起伏東面一山巋然屹立峰巒偃蹇延袤數十里山之前有石城其下有雙泉寺明宏治五年建左右雙泉夾瀉故名西南巖際有邃洞乾隆年間有僧通和趺坐其中畜一鹿甚馴每出輒施以羈勒乘之以行後僧圓寂鹿不知所之山之左曰雨?雍阜山盤踞十餘里磵連烏岬山巔有泉可驗陰晴晴有霧則雨陰無霧則晴屢驗不爽旁有朝陽觀斷碑猶存稍南有朝江寺明成化二年建又南有望海寺明成化五年建山之北有地名陡溝子上有松樹岡松樹三株虬枝古幹皮如龜甲數百年物也人有斧其一枝者輒昏瞀致疾必祭禱乃解土人嘗勒石以誌異
·沙里砦山
沙里砦山 岫城東一百二十里峰羅巘峙枕山跨壑有禪庵焉曰龍泉寺旁有井曰龍泉相傳泉底通河寺僧汲水綆斷墜汲器於內後得之於洋河始信元季舊有石廟前臨大河明初商舶輻輳有翟洪者增修大殿三楹落成日寺旁有泉湧出遂名龍泉寺至萬歷二十一年遼西廣寧總兵李成梁遼東副總兵祖承烈參將徐同仁鳳凰城指揮徐惟勳掌印僧官洪恂副僧官性容里人李景春翟永元捐資重修并置田以供香火碑誌甚悉
·雙山
雙山 岫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洋河東南兩峰對峙其上壘石為城泉流淙淙懸崖之下有佛寺古碑半臥土中前有石塔不知何年所建其下古墓纍纍土人相傳為高麗墳云
·老虎洞
老虎洞 岫城東一百八十里海之北岸洞口高丈餘內闊五六丈怪石谷?舍谺下覆若駭豹蹲獅翹翹欲墜相傳昔年有虎踞此洞獵食近村者然當海潮洋溢水浸洞口或云今之虎穴乃昔之蛟窟也理合然與
狼頭山 城東南一里
對頭山 城南四十里
鵰鶚山 城東八十里
長山 城南一百里
妙山 城南一百十里
雙山 城南一百三十里
峩林山 城南一百三十五里龍頭河發源於此
塔子山 城南一百六十里
樓子山 城南一百七十五里
窟窿山 城南一百九十里
年馬善山 城西南四里
多和山 城西南五里
雙嶺 城西南三十里
喀巴嶺 城西南三十里
鵏立嶺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砥塔山 城西南一百十里
松子山 城西南一百十里
迷人山 城西南一百十里
土城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小黑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大黑山 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
龍抓山 城西南二百十里
五塊石 城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鐵山 城西南二百三十五里
小松島 城西南二百里
管家山 又名歪頭砬子城西南三百五十里
小橫山 城西八里
大橫山 城西五十里
挫草山 城西六十里
尖山窰 城西一百四十里
青苔峪 城西一百七十里
碭石山 城西一百七十里
土龍山 城西北四里
卯孤獨山 城西北二十五里
長嶺 城西北四十五里
陡嶺 城西北四十六里
土門山 城西北七十里
龍鳳臺山 城西北八十五里明一統志作龍鳳山
分水嶺 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響水河通遠堡河發源於此西北併入太子河又復東南匯鴨綠江入海
剛家山 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連山 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桃樹峪 即草河哈達草河發源於此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摩天嶺 俗呼高嶺城西北一百七十里
分水岡 城西北一百七十五里
筆架山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
小黑山 城西北一百九十里細河發源於此
青石嶺 城西北一百九十五里
虎狼溝嶺 城西北二百十里
梨花峪 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三家嶺 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大黑山 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拉門河發源於此
大峪山 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牛頭崖 城西北二百八十里出香煤產青石可為碑
青雲山 即平頂山城西北二百九十里此山之脈接連山峪形多方
按明一統志在遼東都司城東北一百里山週圍三十里其頂平敞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甃之中有魚即此山也
平嶺 城西北三十八里
哈什蟇嶺 城西北三百七十里
洒馬吉山 即三鳴山城北三十五里
賽莽阿山 即賽莽河哈達城北四十五里
覺坡 即覺海福赫城北五十里
刷顏坡 城北五十七里
雙嶺 城北七十九里
陡嶺 城北八十九里
白楊木嶺 城北一百六十里
奈磨嶺 城北一百六十九里三汊子河發源於此
大王嶺 城北一百七十里
黃波羅峪 又名水嶺城北一百八十七里
孤山 城北二百五里
金口峪 城北二百五十里
龍頭河 城南一百四十里源出莪林山流至窟窿山西入海
六道河 城西南四里源出帽盔山流入草河
相子河 城西二百七十里源出海城縣東分水嶺會五重河流入洋河
通遠堡河 城西北三十里源出分水嶺會於草河
響水河 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分水嶺流入細河
細河 城西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境內小黑山入太子河
拉門河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境內大黑山入太子河
靉河 城北二十里源出邊外自高麗靉陽城西北五里入邊至城東南二十里出邊流入鴨綠江
洒馬吉河 城北三十里源出黃波羅峪流入靉河
草河 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樹峪入靉河
三汊子河 城北一百十里源出奈磨嶺入靉河
岫巖志略卷四
●岫巖志略卷五
食貨志 【 戶口 田賦 物產】
賦役之制惟禹貢周官為最詳亦惟禹貢周官為最善前明初制十年一造黃冊繼復均徭里兩稅為一迨至中葉以迄末造一困於土木再困於兵革國帑不給賦役疊增於是萇楚興嗟小民無室家之樂矣我朝愛惜民力永不加賦偶遇偏災蠲緩賑卹深仁厚澤亘古未有至若山川寶藏庶物蕃昌猗與休哉斯民永荷生成之福於無盡也志食貨
戶口
田賦
物產
○戶口
順治四年題准三年一次編審責成州縣官造冊年六十以上開除十六以上添註十三年覆准五年編審一次十七年覆准每歲底各將丁徭賦籍彙報總數觀戶口消長以定州縣考成康熙三十一年題准直省編審人丁俱造花名徵銀科則送部五十二年欽奉恩詔內開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地畝並未加廣宜施寬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後直隸各省地方遇編審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將實數另造清冊奏聞其徵收錢糧但據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於造冊之時藉端需索用副朕休養生息之至意等因欽此五十五年覆准編審新增人丁欽奉皇恩已永不加賦今以新增人丁補足舊缺額數除向係照地派丁外其按人派丁者如一戶之內開除一丁新增一丁即以新增抵補倘開除二丁三丁本戶抵補不足即以親族之丁多者抵補又不足即以同甲同圖之糧多者頂補如有多餘之丁歸入滋生冊內造報
雍正七年覆准各省丁銀均攤入地糧內徵收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奉上諭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後編審之例永行停止等因欽此
豐樂社清平社白塔社南莊社韓家社興盛社紙房社河上社豐成社里仁社錦文社興寧社在城一社在城二社新安社永興社保黎社算水社馬頭社興隆社甘歌社牛莊社隆興社安靖社豐慶社虎莊社莫齊社費家社募化社撫城社二十社安仁社來寧社岫巖社遠來社新民社復來社出旗為民
以上三十七社并出旗為民一百二十一戶共四千五百三十六戶計男婦大小三十七萬四千一百零五口內增三千八百五十二口人丁計三千八百二十一丁每丁征銀一錢五分
共征正項銀五百七十三兩一錢五分每丁加耗羡銀一釐五毫共耗羡銀五十七兩三錢一分五釐 鄉約一百四十名保正二百八十名鳳凰城界鄉約五十八名保正一百十六名
○田賦
蓋平縣撥歸紅冊地一萬一千七百五十畝零五分 復州撥歸紅冊地七千四百五十二畝四分六釐四毫四絲 遼海鳳撥歸紅冊地二千八百九十九畝二分原報紅冊地五千七百十四畝八分五釐六毫 以上共計紅冊地二萬七千八百十六畝九分六釐二毫五絲每畝五分征收銀米并征應征正項銀六百九十五兩六錢一分六釐耗羡銀六十九兩五錢六分一釐六毫應征米一千三百五十一石六斗四升零二勺 蓋平縣撥歸餘租地一萬三千八百三十畝零五分八釐 復州撥歸餘租地二萬九千四百零四畝六分九釐二毫五絲 海城縣撥歸餘租地三萬三千二百十五畝六分 遼鳳撥歸餘租地四百十三畝七分原報滋生并民領餘租地十一萬零二百三十七畝零八釐五毫 以上共計餘租地十八萬七千一百零一畝四分一釐每畝五分征收銀錢各半應征銀四千六百七十八兩零二分九釐五毫大制錢四千六百七十八串零二十文零九毫五絲
加賦餘地四千七百五十七畝零六釐六毫每畝八分征收銀錢各半應征正項銀一百九十兩零六錢八分三釐耗羡銀三十七兩七錢四分三釐大制錢一百九十串零六百八十三文 馬廠餘地三萬九千八百二十六畝八分八釐每畝六分征收銀錢各半應征銀一千一百九十四兩八錢零五釐大制錢一千一百九十四串八百零五文 升科餘地八萬九千六百二十一畝九分七釐每畝三分征收銀錢各半應征銀一千三百四十四兩三錢二分九釐五毫大制錢一千三百四十四串三百二十九文五毫 續增升科滋生餘地二萬三千三百二十六畝九分每畝征銀三分共征銀六百九十九兩八錢零七釐 以上除紅冊地統計餘地三十四萬四千六百三十四畝七分二釐
代瀋 【 瀋:催】 催 【 催:瀋】 陽正黃正紅廂紅三旗漢軍佐領兵丁隨缺地三萬六千三百五十九畝一分共征銀一千八百十七兩九錢五分五釐
○物產
硝磺 硝磺礦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四顆楊樹將軍衙門派員招商採製岫巖城守尉衙門遣員前往巡查以防偷採
岫巖石 石具五色堅似玉而光不逮邑北瓦溝諸山多有之道光初年偶有玉工採製圖章諸文具稍供清玩後遂盛行於都巿好古之家以其品非燕石而價不待連城也每雅意購求往來士夫亦必充囊盈篋爭出新式分贈知交以為瓊瑤之報玉工數十輩列肆而居日夜琢磨尚恐不給寥落山城更多此一種生涯云
山繭 城北分水嶺及西南貓兒嶺諸山俱產蠶城守尉衙門徵收蠶廠繭稅城南北各鄉皆織造繭綢而城南者尤佳
謹按金史太宗紀南京帥以錦州野蠶成繭來獻賞其長吏可見前世不知有繭綢也 明初尚未行至明思宗時臣僚聞上惡其華麗遂多以繭綢為服始盛行周櫟園曰繭綢備五善色不出染黯而有章一也洗濯雖敝不易色二也日御之上者十歲而不敗三也與韋衣處不已華與紈縠處不已野四也出門不二服吉凶可從焉五也然則繭之為用大矣哉
木棉 岫多山田從前不解種棉惟恃南來者以為用比年以來種植漸夥收成亦佳將見男耕女織生計日裕矣 以上四者硝磺山繭有關國課木棉岫石乃昔年所無實於民生有裨故特摘而出之其他物產不可枚舉
種 植則有稻黍菽麥粱豆蕎芋胡麻之屬
草 木則有蒿艾萑蒲桃李榆柳松柏之屬
花 卉則有荷菊葵榴芍藥丁香玉蘭之屬
蔬 果則有葱韭菘蒜桃杏棗梨葡萄之屬
藥 材則有人參細辛五味枸杞黃精之屬
鳥 獸則有燕鵲鷹雉牛羊麞鹿虎豹之屬
鱗 介則有鯽鯉鱸鮎蟶蛤蜊蝦蟹之屬皆四方所恒有者無特產無異物
岫巖志略卷五
●岫巖志略卷六
職官志 【 通判 巡檢 鳳凰城巡檢 名宦】
親民之官守牧為重國家重熙累洽吏治維新固不徒高坐堂皇為萬民稱尊已也岫雖建置未久而數十年之守斯土者或以勤敏著或以廉潔稱或報績以三年或代庖而朞月後先跂蔚不乏循良故頌德而刊去思之碑流芳而馨名宦之祀簡閱塵牘徵諸父老傳聞其無實蹟可考者謹列銜名次第登記至有善政可傳者則別為立傳以存其人庶前賢不沒而後繼者知所觀法焉志職官
通判
巡檢
鳳凰城巡檢
名宦
○通判
保長滿洲正黃旗筆帖式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任
班弟乾隆三十八年八月任
伊圖勒乾隆四十年二月任
阿精阿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任
諾敏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任
永錫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任
德興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任
文敏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任
多托禮乾隆五十年四月任
薩克丹太鑲紅旗覺羅筆帖式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任
景昌滿洲鑲紅旗筆帖式乾隆五十六年八月任
張炳順天府大興縣監生川運例報捐知縣四庫館議敘嘉慶元年十一月任
金善滿洲鑲藍旗筆帖式嘉慶二年三月任
那昌阿滿洲正白旗貢生川運例捐納通判嘉慶六年五月任
智永滿洲鑲藍旗筆帖式嘉慶六年十月任
張國泰爵里失考
崇福滿洲正黃旗筆帖式嘉慶七年十月任
岱齡嘉慶八年八月任
星額特滿洲正藍旗筆帖式嘉慶十一年十二月任
景會鑲藍旗覺羅筆帖式嘉慶十二年九月任
許作屏福建侯官縣廩生癸卯科舉人庚戌科進士嘉慶十三年十月任
訥泰滿洲鑲藍旗由文生考取筆帖式嘉慶十四年十月任
吳崐河南光州監生報捐通政經歷道光六年六月任
吳琪江蘇人供事會典館議敘府經歷道光六年十二月任
常喜滿洲正紅旗貢生考取筆帖式道光八年二月任
濟郎阿滿洲鑲藍旗繙譯舉人考取筆帖式道光十年二月任
萬濟滿洲正藍旗筆帖式道光十一年十月任
興泰號蔚堂內務府鑲黃旗人監生癸酉科繙譯舉人己卯科進士充會典館纂修官道光十三年四月任
德春滿洲正白旗筆帖式道光十三年十月任
百昌滿洲正黃旗人筆帖式道光十四年七月任
錫齡號尚九內務府正白旗人筆帖式道光十五年正月任
德祥滿洲正白旗筆帖式道光十五年十月任
禧淳滿洲正黃旗筆帖式道光十六年正月任
富顯滿洲正白旗筆帖式道光十六年九月任
章朝敕號菊人安徽銅陵縣優貢生戊寅科舉人壬午科進士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任
景祥號履莊滿洲正黃旗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任
王肇光號薌湖貴州府玉屏縣優貢生酌增例報捐知縣道光二十五年六月任
玉秀號履園滿洲正黃旗筆帖式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任
劉榮桂號薌泉順天宛平縣人道光己酉拔貢朝考一等授戶部貴州司七品京官辛卯舉人壬辰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任
世昌漢軍正白旗由文生考取繙譯官咸豐元年正月任
賡音號載堂滿洲正白旗六品廕生咸豐二年六月任
巴克坦字厚葊正黃旗蒙古筆帖式咸豐三年五月任
沈嗣勳順天大興縣監生報捐國子監典籍咸豐三年十一月任
李文森號澍垓貴州鎮遠府廩生己酉科舉人庚戌科進士咸豐四年七月任
台隆阿號湘湄鑲黃旗紅帶子鑾儀衞鳴贊鞭官咸豐五年六月任
董源號曉葊順天府通州人玉牒館供事議敘府經歷咸豐六年正月任
○巡檢
張度江蘇徐州府蕭縣人監生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任
王潔直隸定州府曲陽 【 脫縣字】 人附貢生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任
陳燦順天大興縣人翰林院供事議敘從九品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任
管景順天大興縣人方略館供事議敘從九品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任
全蕙順天宛平縣人由監生報捐吏目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任
孫曰堂江蘇吳縣人嘉慶十一年七月任
齊兆熊直隸南宮縣人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十二年六月任
徐廷照順天大興縣人武英殿供事議敘從九品嘉慶十三年七月任
席世綱江蘇吳縣人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十三年八月任
官保漢軍正紅旗人由監生考職授吏目嘉慶二十年七月任
沈洪號又枚順天府大興縣人理藩院供事會典館議敘從九品嘉慶二十二年十一月任
杭玨順天府宛平縣人清字供事議敘從九品嘉慶二十五年十月任
高涵安徽貴池縣人國史館供事承辦蒙古回部王公表傳議敘從九品道光元年四月任
劉鎜順天府宛平縣人方略館供事議敘未入流道光三年六月任
胡肇棠順天府宛平縣人吏部則例館供事承辦漢書則例告成議敘從九品道光十年十二月任
馬宣順天府大興縣人監生川運例報捐未入流道光十一年六月任
蔣洪順天府大興縣人翰林院功臣館供事議敘從九品道光十二年六月任
孫亦堂號小川順天府大興縣人上諭處供事咨送國史館當差議敘從九品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任
程備浙江桐鄉縣人監生報捐從九品道光十六年十月任
郭肇基順天府大興縣人方略館供事議敘從九品道光二十年三月任
張夢熊號載之山東章邱縣人道光十年新疆逆回滋事前赴喀什噶爾大營充當糧臺書識辦理文案出力伊黎將軍保奏以從九品未入流歸部不論雙單月選用揀發奉天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任
沈 鏜順天府道 【 道:通】 州人刑部律例館供事議敘未入流道光三十年四月任
裘斌號朗甫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監生報捐未入流咸豐元年七月任
徐鎬號志岐順天府大興縣人監生報捐未入流咸豐六年四月任
陳樹壎號雅亭順天府大興縣人國史館供事議敘吏目咸豐七年十二月任
○鳳凰城巡檢
陳燦順天府大興縣人翰林院供事三通館議敘從九品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任
張盛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監生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任
齊兆熊直隸南宮縣人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二年七月任
歸紹武江蘇常熟縣人內閣供事方略館玉牒館議敘嘉慶六年七月任
李均江蘇丹徒縣人由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十二年六月任
周國樞浙江會稽縣人兵部則例館供事辦埋 【 埋:理】 滿漢全書議敘未入流嘉慶十二年閏五月任
陳右謙江蘇吳縣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十四年三月任
李溱泰順天大興縣監生報捐從九品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任
郭肇基順天大興縣人方略館供事議敘從九品道光二年四月任
李成培直隸遵化州人報捐從九品道光二年九月任
趙如桐順天大興縣人文穎閣供事辦理文穎續編書成議敘從九品道光二年十二月任
楚江直隸天津縣人附生順天甲子鄉試挑補實錄館謄錄議敘從九品道光五年三月任
陳翰道光六年三月任
沈洪號又枚順天大興縣人理藩院供事會典館議敘從九品道光十二年三月任
崔秉章號菊農順天寧河縣人內閣供事國史館議敘從九品道光十四年三月任
徐棠順天大興縣人吏部供事議敘從九品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任
陳樹壎號雅亭順天大興縣人國史館供事議敘吏目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任
劉紹詹江蘇武進縣人監生報捐從九品道光二十七年三月任孫亦堂號小川順天大興縣人上諭事件處供事國史館議敘從九品道光三十年六月任
○名宦
方嵩張良佐
張國泰
景會
許作屏
訥泰
章朝
玉秀
李文森
王容顏
徐鎬
·方嵩張良佐
方嵩張良佐嵩為左丞良佐為右丞並隸平章劉益部下益既降復為故元平章洪保所殺嵩與良佐悉捕其黨送京師乞留斷事吳立鎮撫軍民明太祖以立與嵩良佐俱為指揮共守蓋州後調東寧衞皆有勞績 【 通志】
謹按大清一統志元置東寧路明洪武置東寧衞屬遼陽至成化改築鳳凰城然則鳳凰城之故疆即東寧衞無疑矣聞洋河東岸有碑所載亦然
·張國泰
張國泰爵里失考莅奉二十年所在以廉能稱嘉慶八年攝岫事時洋河東有荒田一區居民墾種多年旗兵指為馬場地民不服兩相爭訟歷數任不能决國泰力請大憲俾居民呈報起科旗民兩署各徵其半旗兵之馬場地亦為勘清界址大訟頓息又鳳界有旗民爭田者時功令嚴兩有未便國泰愷切曉諭各安本業旗民帖服闔邑至今稱頌焉
·景會
景會京都鑲藍旗覺羅由筆帖式京察授通判嘉慶十二年抵任風采嚴重人不敢干以私凡有爭訟者每左富而右貧治盜嚴犯必懲以法遇事能斷不避權要不逞之徒聞風斂跡頹靡之風為之一振焉甫朞年去任
·許作屏
許作屏福建侯官縣人庚戌進士嘉慶十三年權岫判是時民甫生聚土著人稀士風不振作屏首以文教為重下車伊始即出示觀風每試輒為之講解題旨或擬作一首以為模楷反覆獎勸賞賚優渥其勉人必以經學以為文之精華胥本於此當時最賞識者沙保元許景卿王廷達後皆知名於時由是文學稍知鄭重云
·訥泰
訥泰京都鑲藍旗蒙古由文生考取筆帖式陞通判嘉慶十四年調岫判性寬和不務鸇擊接下以誠待士紳有禮語人如恐傷莅任十七年廝養餘丁皆擁重貲而己獨無每愛岫風土淳厚將有卜居之想後以徵譴罷去還都後囊橐蕭然惟設帳授徒以自給坦如也邑人有赴都者見之必殷殷垂問若深以舊治為念殆亦如孔僖之不忘臨晉盧惁之不忘靈昌云爾
·章朝
章朝敕號菊人安徽銅陵縣人道光壬午進士初授海城縣令調承德陞知遼陽州道光壬寅攝岫篆慈祥愷悌接人以和而持法嚴明治行為奉省最尤喜作養人才凡有學行者無不招致門下公務倥偬之際詩酒唱酬無虛日初朝敕之未至也辛丑歲不登前任錫倅以有年告民大譁倅稱疾去大憲檄朝敕彈治下車之日訟牒近百紙率慰諭之去亟備文請賑撫檢戶籍嚴吏胥釐剔侵漁諸弊民賴以安逾年守復州卒於官越境稱吊者絡繹於道士民各有賻致歸其喪卒之數日復州公廨不戒於火諸物成灰燼獨諸邑所送之萬民衣傘完好如故兩境人士至今猶樂道之
·玉秀
玉秀號履坦 【 坦:園】 京都正黃旗滿洲由筆帖式京察卓異選授興京通判道光乙巳調岫判為人公正持大體不矜苛察遇大事能擔荷隱以濟人利物為心潔己奉公一切款項不敢絲毫挪移在任三年時和年豐督勸紳士剏修文昌閣以利文風士民德之秩滿內陞員外郎
·李文森
李文森號澍垓貴州鎮遠府人道光庚戌進士咸豐甲寅署岫篆清操飲冰折獄明决案無留牘初莅任訟牒日十餘半年後或竟日無一紙蓋苞苴不行宵小斂迹畏威懷德有素也鄉有巨猾殺人引黨羽自衞役不敢捕冤沈逾兩載文森懸重賞飭幹捕乘新歲圍其居突擒之置於法覆盆冤雪闔邑懽聲如雷喜文士公餘出示觀風月課生童每試必給飲饌務豐腴優者則獎以筆墨數事凡所賞識遇文宗試皆首拔之無遺逾年攝海城丁外艱解任寓省垣清風兩袖舊莅諸邑送萬民衣傘者奔走數百里鼓吹喧闐聞者莫不健羡凡有賻贐拒不受卒不獲辭萬里之行賴此些須初知新民屯事回籍之日由省起程新民屯士民已於省城郭外祗候沿途供給攀轅泣送出境乃止
·王容顏
王容顏字仲涵號琴舟京都大興人祖籍浙江初授湖北棗陽縣典史陞監利縣主簿緣事鐫級改發奉天道光壬寅來署岫佐明於聽斷事無留滯人咸心折至有受杖而頌感不已者逾年補寧遠州吏目秩滿調復州丁內艱服闋授雲南南安州吏目洊陞普洱府知事咸豐丙辰回匪馬兆雄倡亂連陷大理姚州省城被圍闔境騷動奉委率團勇守城與官兵合擊大創之圍立解當事者奇其能令協鄧觀察勦賊屢獲勝捷然終慮賊勢之延蔓難圖也爰乘秋高氣爽首先挑戰約同官陳某為後應自辰至酉殲賊無算顧以接應失期眾寡不敵竟被執羇賊之禮拜寺三日不食勸之降大罵不屈遂遇害事聞贈鹽經歷銜世襲雲騎尉
·徐鎬
徐鎬號志岐京都大興縣人咸豐丙辰佐岫判年未三十而老成諳練事無鉅細咸倚重焉莅任年餘深得民心適將卸任資斧告匱士民聞之鐻金餽贐者爭先投篋不獲辭去之日闔城士民攀轅走送九旗員弁各設祖帳均以不得挽留為憾焉
岫巖志略卷六
●岫巖志略卷七
選舉 【 進士 舉人 貢生 教習 應例 封典】
選舉之典歷代不同要以人才為重人才亦以選舉為榮國朝人文蔚起且廣登進之途以羅英俊之士久矣野無遺賢矣岫無學校每試皆籍附近州縣而三年大比賦鹿鳴捷南宮者文武甲科炳燿簡冊至若恩拔等貢教習應例暨覃恩封典皆邦家之光也並附錄於左志選舉
進士
武進士
舉人
武舉
選拔
副榜
優貢
恩貢
歲貢
教習
應例
封典
○進士
劉珩字蔭楚號薀 【 薀:蘊】 山道光壬午謄錄丙戌進士即用知縣分發雲南署平彝縣昆陽州廣西州補蒙自縣調昆明縣充戊子鄉試同考官陞永北廳直隸同知丁憂服闋揀發甘肅署河州補鹽察廳同知署鞏昌府知府授湖北遺缺知府
王衷亮號鏡甫道光己丑進士即用知縣歷任浙江浦江縣義烏縣安徽太平縣充浙江壬辰鄉試同考官
夏雲岫號金江道光壬辰進士即用知縣歷任山西榮河永濟孝義等縣湖北黃梅雲夢等縣四川安縣彭縣成都雙流等縣陞馬邊廳同知充湖北庚子科同考官獲隣境盜犯加知府銜實知河南南陽府調知湖南衡州府陞河南陝汝道加按察司使銜
慶文號蔚堂滿洲正黃旗人咸豐癸丑進士即用知縣分發山西試用署長子縣護理寧遠廳同知
○武進士
劉大鵬道光乙巳恩科
劉中鰲道光丁未科
王德懋咸豐壬子科
○舉人
鳴謙號吉亭滿洲正黃旗人嘉慶丁卯中式國子監助教洊陞兵部郎中
德敏滿洲正黃旗人嘉慶丁卯中式國子監典籍洊陞兵部員外郎
李愷嘉慶癸酉科直隸寶坻縣教諭
李輝德號石溪一號丙齋嘉慶丙子舉人大挑一等歷任江蘇鎮洋金山婁縣溧陽儀徵江都等縣充庚子南京鄉試同考官欽加同知銜
劉珩嘉慶己卯科
陳麗峯號蓉村道光乙酉中式大挑二等
王衷亮道光戊子科
董夢令 【 令:齡】 號惺巖道光戊子科
夏雲岫道光辛卯科
文麟字蒼圃滿洲正白旗人道光壬辰科任山東官臺場鹽課大使陞直隸榮城縣知縣內擢戶部主事
宋廷樞道光壬辰科
慶文道光甲辰科
慶和號春軒道光丙午科
張鍾乾字建亭道光己酉科
恒齡號椿園滿洲正白旗人 咸豐辛亥中式
葆臨字鏡亭咸豐壬子科盛京工部筆帖式選戶部錢法堂主事陞馬藺峪員外郎
李雲卿號香雪咸豐壬子科
劉釗申號小山咸豐壬子科國子監監丞
許莊 【 莊:壯】 觀號可亭咸豐己卯科
蕭麟章咸豐戊午科
○武舉
劉大鵬道光甲辰科
劉中鰲道光丙午科
江松齡道光丁酉科
鮑善元滿洲人道光己酉科
王德懋咸豐辛亥科
劉大勇咸豐辛亥科
周渭泉咸豐乙卯科
姜烈鷹咸豐戊午科
吳咸豐己未科
○選拔
德亮號月峰嘉慶癸酉科滿洲正白旗人
高希祖號繩武嘉慶癸酉科復州籍
李愷嘉慶癸酉科海城籍
多隆阿號雯溪道光乙酉科滿洲正白旗人
董夢齡道光乙酉科承德籍
李瀚號錦江道光乙酉科海城籍
榮安號硯堂咸豐辛酉科滿洲正黃旗人
○副榜
景文滿洲人
○優貢
李坤復州籍
于因號松巖道光午 【 午:戊】 子科承德籍
曲致誠號來溪道光戊子科海城籍
蕭憲章復州籍咸豐戊午科
○恩貢
張捷三號露奏復州籍
楊紹號見休海城籍
劉起光復州籍
許景卿海城籍
姜際慶海城籍
李克昌號子峻承德籍
高石峰吉林籍
得科及科滿洲正藍旗人
恒福字達臣滿洲正白旗
錫麟滿洲
賈貞魁字子幹海城籍
○歲貢
張煦海城籍選直隸鉅鹿縣訓導未赴
吳天章復州籍
高念祖復州籍
舒恒安滿洲正白旗人
于光國用賓海城籍
張書名海城籍
王廷達海城籍
王廷适海城籍
李克勤懋亭海城籍
葆謙滿洲正白旗
葆元滿洲正白旗
宋台部丹星復州籍
林聿新銘三承德籍
李翰穎芝巖遼陽籍
史淩漢琴舫海城籍
于宴春簣山海城籍
李宗泰新垣遼陽籍
王德元滿洲鑲黃旗
○教習
高希祖由拔貢生考補盛京覺羅學漢教習期滿以知縣用任山西蒲州府錡氏縣知縣
于因優貢生道光戊子鄉試謄錄考補盛京宗室營漢教習期滿授知縣署直隸博野縣補廣平縣
曲致誠優貢生道光戊子鄉試謄錄考補盛京宗室營漢教習期滿授知縣歷署直隸景州雲南師宗縣禹州
李翰穎歲貢生考補盛京宗室學漢教習期滿以知縣用辦理捐輸保舉六品銜
李宗泰歲貢生考補盛京宗室營漢教習期滿以知縣用
李克昌恩貢生道光庚子鄉試謄錄考取盛京宗室覺羅學漢教習
李萬清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沙保元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王爾釐字錫瓚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期滿考職授教諭
榮德馨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白雲淩字雨亭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徐嵩齡字雲皐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于大觀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于惟準庠生考取盛京左右翼漢教習
○應例
董夢令 【 令:齡】 乙酉拔貢戊子舉人工部營繕司員外郎
董坤號皆山山東朝城縣知縣
鳴謙字牧葊漢軍鑲黃旗人盛京刑部筆帖式歷任四州德陽西昌安岳清溪縣知縣
劉廷輔字翼之內務府漢軍旗人選貴州天柱縣知縣未赴任
夏景唐號小江庠生戶部雲南司員外郎
李秉衡字鑑堂江蘇試用知縣辦理營務處文案統帶東路募勇加同知銜
李秉樞字煦堂江蘇試用鹽大使
李清標字石堂江蘇漕標營千總
劉釗申壬子舉人國子監監丞
王允祥吏員直隸饒陽縣典史
○封典
李枝懋江蘇知縣加同知銜輝德之父誥贈奉直大夫妻劉氏贈宜人
李輝德江蘇知縣加同知銜誥封奉直大夫妻楊氏于氏封宜人
夏文仁山西榮河縣知縣加三級雲岫之祖貤贈奉直大夫河南陝汝道任內晉封中憲大夫妻孫氏贈宜人晉封恭人
夏克恭山西榮河縣知縣加三級雲岫之父誥封奉宜 【 宜:直】 大夫河南陝汝道任內晉封中憲大夫妻王氏封宜人晉封恭人
夏克敬四川馬邊廳同知雲岫之叔貤封奉直大夫妻隋氏封宜人
夏雲峰河南陝汝道雲岫之胞兄貤封中憲大夫妻張氏封恭人
夏景虞戶部雲南司員外郎景唐之兄貤封奉直大夫妻薛氏封宜人
李秉信知縣加三級宗太之祖貤封奉直大夫妻任氏黎氏封宜人
李實穎知縣加三級宗太之父誥封奉直大夫妻叢氏封宜人
董世楷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夢齡之祖貤贈奉直大夫妻張氏封宜人
董文燿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夢齡之父誥封奉直大夫妻吳氏封宜人
周國安州同銜金釪之父敕封儒林郎妻李氏封安人
周金純州同銜金釪之兄貤封儒林郎妻王氏封安人
張鐸翰林院待詔銜玉汀之父貤封登仕郎妻王氏封孺人
劉坤雲南永北廳直隸同知劉珩之祖貤贈奉直大夫妻姜氏贈宜人
劉大鵬甘肅鹽察廳同知劉珩之伯父貤封奉直大夫妻王氏封宜人
劉玫甘肅鹽察廳同知劉珩之胞兄貤封奉政大夫妻高氏封宜人
于秉衡直隸廣平縣知縣于因之祖貤封文林郎妻劉氏封孺人
于應顯直隸廣平縣知縣于因之父敕封文林郎妻高氏封孺人
八十四將軍衙門佐領德順之父誥封昭武大夫妻 氏封恭人
德順將軍衙門佐領誥封昭武大夫妻趙氏關氏封恭人
謹按大清會典康熙年間定制武職封贈自一品至四品皆封大夫五品以下皆封郎故乾隆五十年前四品佐領得封昭武大夫遵舊例也乾隆五十年後武職封贈一二品改為將軍三四品改為都尉五品以下改為騎尉校尉
舒通安盛京工部筆帖式葆臨之父敕封文林郎妻吳氏封孺人
達精阿驍騎校札克當阿之族叔貤封武略騎尉妻李氏封安人
多榮安盛京工部筆帖式葆臨之叔貤封承德郎妻孟氏封安人
貞都肯戶部主事葆臨之叔貤封承德郎妻赫氏封安人
葆紳盛京工部筆帖式葆臨之兄貤封文林郎妻孟氏封孺人
岫巖志略卷七
●岫巖志略卷八
人物志 【 仕宦 文學 懿行 節烈】
聖人久道化成山川鍾靈毓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況不止十室者乎第建邦未久乾隆以前之人物率溷跡於鄰疆徵文考獻其人其事茫乎無憑僅就耳目所及者寥落數人殊形譾陋然無其實而高乎其名粉飾虛譽妄相附會斷非操管者所敢出也若者為名德若者為文學若者為卓行奇節揚前徽即以風後人也烏得而忽諸志人物
仕宦
文學
懿行
節烈
○仕宦
樸懷玉
劉珩
于因
曲致誠
·樸懷玉
樸懷玉字孟珍遼東東寧衞人廕生德安府同知康熙戊申春署雲夢縣事體度端嚴卑以自牧寬以御眾賦役不擾民自樂諭諭民息訟雀鼠屏跡修飾黌宮優禮學校續成縣志撰詩餘四調以勸四民翕然向風焉 【 湖南雲夢縣志】
謹按東寧衞係鳳凰城故疆詳見名宦方嵩張良佐傳後
·劉珩
劉珩字蘊山世居邑南青龍山以進士出宰雲南治績卓箸 【 箸:著】 有能吏名初權昆陽素號繁劇案牘塵積下車伊始力行摘案法判決如流攻訐之風以息捐廉新學宮修書院申明講學條規人文蔚起戊子充雲南鄉試同考官賞鑒多名宿繼攝平彝邑澆瘠多貧民歲課不登心憂之日循行阡陌相其地之宜農宜桑者殷勤勸課因婦女不習女紅為頒紡織之具於里社俾遠鄉民皆效之行朞年桑麻遍野機杼連宵民始知有生之樂旋補蒙自調昆明蒙自為滇省大缺乃大憲調劑意也獨不以介於懷性慷慨喜揮霍稍有贏餘輒濟貧乏任肥秩數年清風如故昆明係首邑事上臺率僚屬理繁治鉅興利袪弊事難指數去任之日士紳賦詩贈行編次成帙名曰扳轅集廣西州河功書院立有生祠其齎錦屏送衣繖者所在不乏因卓異陞永平 【 平:北】 廳同知桂總制復專摺保薦兼有獲盜功蒙召見天顏和霽溫語久之記名以知府用以憂未赴補移署甘肅河州適鄰境番夷知 【 知:滋】 事奉委督兵役擒治捕獲二百餘名但戮首惡其無辜而被脅從者分別省釋番民帖服補鹽茶 【 茶:察】 廳同知權知鞏昌府特授湖北遺缺知府未抵任卒聞者惜之
·于因
于因號松嚴居城之北鄉性嗜讀積年攻苦每文宗試必居首列由優貢生考補宗室營教習授縣尹歷署直隸博野等縣實知廣平縣縣素澆隻身赴任清苦自甘一介不枉取不善趨承而喜接文學士以振興文教為務每月集生童考課細加丹黃殷殷獎勸遇文士爭訟輒講解文藝 【 脫幾字】 幾忘所訟為何事訟者亦感悟寢息勤於治事案無留牘值歲祲亟請賑卹具尺籍手自檢校吏胥無能行其私因公下鄉必攜乾餱自隨不絲毫累民丁內艱哀毀成疾卒於保陽歸柩過縣赴弔者雲集宦橐蕭然惟萬民衣繖堆積如許
·曲致誠
曲致誠號來溪邑北四道河人與于因同時宦跡亦與因略相等初宰直隸景州以憂去服闋改官雲南歷任師宗禹州等州縣性慈善不輕用刑猺民雜處加意調劑四境靜謐無譁作令數年衣冠樸素與當日寒儉景象無異解餉赴蜀因病回籍卒於家
○文學
多隆阿
王際清
許文運
·多隆阿
多隆阿號雯溪滿洲正白旗人居英那河里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殫心考據之學天文數術星經地志凡百家言無不備覽弱冠補博士弟子員屢試優等食餼道光乙酉選拔第一試秋闈薦而不售遂絕意進取吟詠自娛晚年喜談青鳥術判別諸書異同講解入微名理燦然南北堪輿家無不奉為圭臬性清介不趨榮勢與人交必本至誠素與曉楓何太守同年交厚何守山西平陽再三招致因參其幕兼教書院生童學者爭趨赴之咸豐辛丑八月粵匪圍平陽時倉卒無備額設兵已奉調四出武弁畏縮不前乃為何某練鄉兵守城號令嚴明夙夜不懈適賊以巨礮轟城城破何遇害隆阿手一編意氣自若賊脅之不為動亦遇害事聞恩賜世襲雲騎尉子庠生裕深襲職有女年幾五旬知書通內經奉母以居不適人
·王際清
王際清字渭川青堆子西鄉人附貢生性敦樸務實學經史子集皆考核精確雄於文語語有根柢屢膺鄉薦不獲售遂灰心仕進教授生徒師法嚴而善誘邑之文士多出其門嗜飲有招致者必盡醉高唱大江東以去至老貧甚廣平令于因其高足也千里往投抵廣平三日病歿因厚歛之歸其喪
·許文運
許文運號鳳樓城東南木耳山人世敦詩書賦性高古不營世務屢應童試不售而沈酣經史至老猶篤猶眈吟咏著有滸東詩鈔子弟遊庠食餼貢成均舉鄉榜者不下二十人率皆錚錚有聲知其淵源有自也
○懿行
李謙
董文燿
張煦
吳彭
沈璉
谷繼可
孔興祿
潘克文
·李謙
李謙原名秉信號益葊初居蓋平幼貧年十六充刑吏稱能痛父南遊不歸間關數千里往尋之奉二親居於岫遂入籍為倉吏倉米折徵向有常額值歲祲擬減三之一以恤人邑侯不許再三請之怒約以身代償怒稍解顧數千金非能猝辦竭力摒擋繼以典質獲數百金以進邑侯感悟笑置之由是邑民不致重困嘉慶十五年大水民饑甚乞食者趾錯於門因計其人以次飯之日十餘炊不憚煩遇衰老者解衣衣之客死者施給葬地不喜佛法而遇緇流羽客必厚其施每值歲暮必齎米肉以享里中之貧乏如是以為常邑北有黃嶺徑險甚屢覆車傷人或議覓術士以禳之不從獨為之鳩工集役竭資以坦其途尤篤友誼有二三老友核所負逾千金中有饒足者家人欲相索厲詞阻之終其身未嘗過問有王某者素友善與錢通未嘗錙銖較後以居相左迹稍疏適遇某之比鄰詢之某已故家計中落亟詣其居謂其子日曩負若父金知之乎答云不知曰吾今償若息幾何其子愧謝曰本且不知息於何有再三推讓不允卒倍償之家人嘗驅車過分水嶺遼境也嶺險峻車重載日薄崦嵫風雪交迫輿夫窘甚忽有聯臂踉蹌而來者乞丐十餘輩喝問為誰以實告羣丐喜曰得非李善人乎吾儕受惠久矣齊助以力推之挽之履危途如平地酬以錢不受而去生平無嗜好惟以積善為心課子嚴耕且讀不與聞外事年七十五考終子翰穎孫宗太俱以教習授縣令遊庠者數人 【 莘農黃贊湯填諱】
·董文燿
董文燿字益昌成均上舍生先世為順天豐潤縣人詩書舊族文燿幼年隨父兄遊學於岫遂家焉為人善心計習懋遷居積致富性亢直與人交不苟然諾喜周戚里嘉慶十五年大水饑民絡繹於道乃設粥廠躬親監視授食必均全活無算城西數里有琶古嶺徑險惡行人每逾其途心傷之出資修鑿至今稱康衢通醫理尤喜為形家言不問貧富求之輒應不受謝子四長百齡出知山東朝城縣仲夢齡乙酉選拔戊子舉人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季嶽齡庠生族中讀書成名者甚眾
·張煦
張煦字泰和歲貢生選授直隸鉅鹿縣訓導不就設帳授徒城居數十年片紙隻字從未一入公門子壻夏雲岫由縣尹薦陞按察副使累任美秩疊次邀致終不赴年七十餘以壽終
·吳彭
吳彭翰邑之西鄙人事母孝母病長齋虔禱不愈母歿廬墓三年道光辛卯同社生聞其事於學使次年遊庠
·沈璉
沈璉庠生士子之叔年四十喪耦不再娶鄉里爭訟必善言排解家和靄無喧競者年九十七以壽終
·谷繼可
谷繼可號文明祖籍山東文登縣人乾隆丁丑進士貴州都勻協右營遊擊賢生之孫值歲祲遷居於邑之仙人嘴隱居務農家不甚豐而篤於為善性恬淡不茹葷酒喜放生雖螻蟻之微必加護惜每歲製棉衣數十事遇乞人之衰老可憫者預委路側以侍其取若為行路以 【 以:之】 所遺者不使人知也居里近琶古嶺嶺之南有巨壑險且隘行者苦之繼可鑿石為橋獨力營建工堅而久道途之偪仄泥淖者必隨時修葺數十年如一日凡諸善行皆編為俚歌以勸人不欲獨為君子也年八十餘以壽終
·孔興祿
孔興祿字在中宣聖六十五代孫也性醇厚喜賙貧乏尤敦族誼嘉慶十五年歲大饑族人銘毓年未弱冠自山左流寓於邑之南鄉墮入僕籍興祿贖還資以田代具采禮為聘良家女未娶而卒復為納聘今已立室家子孫林立矣又族人傳正者幼孤田產為匪人乾沒興祿力為釐剔如數珠還數十年無外侮凡族人聞風而來者皆如其意以去遇鄉里紛爭居間者數十皆不得當得興祿一言而解年六十八以壽終戚里痛惜之會其喪者數百人
·潘克文
潘克文之父某世業農持家儉約而喜賙貧乏每乞者至門各加意撫恤之數十年不倦某歿乞者歛資致祭不期而會者百餘人鄉里感歎以為僅事
○節烈
旌卹之典所以勵名節而敦風化甚盛事也第窮鄉僻壤不諳年例往往遲疑不敢呈請以岫邑之大貞女節婦何可勝數而翻閱塵牘其得邀旌典者曾無幾人致使貞操勁節竟同蔓草荒煙非惟負朝廷寬大之恩亦且失宅里表揚之誼豈非憾事茲特錄部文一通綴於篇首俾閱者咸知例意所在以便遵行未始非激風勵俗之一助耳
道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內閣抄出禮部謹奏為請旨事查定例守節之婦自三十歲以前至五十歲或年未逾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五年者俱准旌表又未婚貞女舊例按照年限彙題請旌與節婦例同續於乾隆三十六年題准凡直省貞女未符年例而身故者其完全節操與白首完貞無異改為不拘年歲一體准旌又凡節婦貞女臣部每屆年終具題一次歷經遵辦在案現在臣部辦理彙題節孝查有安徽巡撫具題全椒縣民婦王楊氏自二十七歲守節於道光三年身故守節十三年按照成例計少二年照例應行扣除惟念該民婦矢志守節已逾十年堅貞之操自可信其靡他具查冊開事實實係事姑孝謹苦志撫孤身故之後徒以格於定例不獲邀綽楔之榮情殊可憫伏念節婦貞女事情略同已故貞女不拘年限俱准請旌已故節婦必待歷十五年之久方準旌表誠恐苦節早夭者徒以年限稍有未符不得仰邀鉅典未免向隅再查現在節婦自三十歲以內守節至五十歲計守節二十年以上者即屬合例其身故而未及年限者特其生之不幸非其節之有虧似宜酌量減半以昭平允臣等公同核議合無仰懇聖恩俯准將已故節婦守節年限改照現存節婦二十年例限之半定為守節十年准予旌表以示限制而廣皇仁是否有當伏候訓示遵行為此謹奏 奉旨依議欽此張氏王宣明之妻武生沛之母武生湧之伯母也年二十八夫歿沛三齡撫孤事翁以壽終殯葬如禮道光元年年七十旌表
閻氏高琪之妻
趙氏宋珍生之妻
孫氏劉鴻福之妻
紀氏監生王欽之妻
王氏田大國之妻
姜氏儒童郭天成之妻
崔氏崔德舜之女張廷義之妻
譚氏譚德貞之女王槐之妻
黃氏黃廷仕之女金會芳之妻
宋氏宋廣玉之女沙三緘之妻
薛氏薛廷良之女孫承先之妻
遲氏遲名山之女田文德之妻
魯氏魯文之女于潤久之妻
周氏周德禮之女邱廷柞之妻
孫氏孫士禮之女肖玉山之妻
宋氏高璛之妻恩貢生石峯之叔母
魯氏魯鳳山之女王承邦之妻
高氏于庭之妻高有爵之女
梁氏梁儀之女王家豐之妻
婁氏婁恭之女高丕德之妻
王氏鄒培林之妻
叢氏叢希舜之女董士鏞之妻
李氏賈宗文之妻
姜氏姜俊之女孔繼豐之妻
苑氏苑得福之女榮德馨之妻
楊氏許景星之妻楊起周之女
柯氏柯樸之女許應運之妻
劉氏劉汝瑞之女許紹運之妻
呂氏呂榮之女姜復讓之妻
徐氏孫世卿之妻
梁氏石文之妻
趙氏趙光成之女王希唐之妻
林氏于忠智之妻
劉氏孫玉成之妻
劉氏張悅義之妻
夏氏夏雲岫之女何喬壽之妻
劉氏劉俊之女
萬氏欒廷桂之妻
王氏王福之女姜汝典之妻
王氏王卓發之女張德之妻
梁氏王成愷之妻
孫氏王乃柞之妻
劉氏畢振興之母
李氏梁文魁之妻
郝氏張福之妻
王氏游宗武之妻
郭氏牛仁坤之妻
王氏張敬祥之妻
劉氏于發之妻
彭氏王家傳之妻
孫氏王家翰之妻
任氏王家福之繼妻
白氏王連生之妻
王氏張林之妻
王氏王文俊之女邵忠潤之妻
李氏王金貴之妻
王氏許景玉之妻
李氏朱懋德之妻
劉氏劉起富之女楊福有之妻
鍾氏傅三元之妻
陳氏陳中立之女傅朝臣之妻
王氏王起樂之女于匯久之妻
于氏于光國之女張有為之妻
孫氏孫成太之女姜文忠之妻
姜氏姜彥之女薛有成之妻
徐氏徐元章之女董兆基之妻
王氏侯澤隆之妻
孫氏王理之妻
叢氏叢希堯之女于發之妻
崔氏崔九德之女宋永魁之妻
遲氏陳鐸之妻
孫氏孫仁之女劉懋之妻
王氏王德金之女汪耀先之妻
高氏高仁之女曲復昇之妻
何氏榮林之甥女景聯青之妻
仇氏仇成祿之女王基煥之妻
汪貞女
·閻氏高琪之妻
閻氏高琪之妻武生高珽之嫂年二十六夫亡繼姪鴻川為嗣事翁姑以孝聞撫嗣子如己出道光元年旌表
·趙氏宋珍生之妻
趙氏宋珍生之妻武生廷瑚之母監生廷弼舉人廷樞之伯母也年二十九而寡廷瑚甫周歲事姑課子孝慈兼盡道光元年旌表
·孫氏劉鴻福之妻
孫氏劉鴻福之妻年二十八而寡子德棠甫四歲孀姑年近八旬氏矢志守節孝慈兼盡道光元年年八十一旌表
·紀氏監生王欽之妻
紀氏監生王欽之妻武生際起之母附貢生際清庠生際泰之伯母候選教諭爾釐之叔祖母也結褵無幾欽病歿氏年二十五際起甫三歲藐孤在抱尊章衰老氏屏鉛華潔甘旨敬養周至鄉里以孝稱教子慈而嚴動止必繩以法雖霽顏溫語而意凜如也族中無少長待之具有恩禮鄰里賤嫗從不以聲色相向守志數十年飲冰茹雪而處之坦然道光元年請旌如制時際起年已望六念母氏苦節竭資建坊躬率工役登山鑿石為石傷股成疾弗恤坊成遍集文士撰聯題額綽楔巍然工費鉅萬東都坊表此為極觀邑之人每以坊名其里焉年八十九壽終崇祀海城縣節孝祠
·王氏田大國之妻
王氏田大國之妻王國福之女年二十八夫歿子碩秀甫七歲撫孤事親孝慈兼盡道光十年年七十一旌表
·姜氏儒童郭天成之妻
姜氏儒童郭天成之妻禮部主事薦升山西平陽府知府何維墀之表姪婦年十九夫歿閱三月生子毓笏氏孝事翁姑慈撫幼子道光十四年維墀呈請旌表
·崔氏崔德舜之女張廷義之妻
崔氏崔德舜之女張廷義之妻生員國輝之族弟婦年二十九夫亡子毓秀甫三歲矢志守節撫孤成立道光十四年年六十八旌表建坊於小廟子
·譚氏譚德貞之女王槐之妻
譚氏譚德貞之女王槐之妻生員璋之弟婦年十七于歸二十四而寡子在泮甫四歲 【 時翁姑皆浮厝氏質簪珥聘地師】 擇吉營葬哀禮兼盡課子成立道光十五年旌表建坊於將軍石
·黃氏黃廷仕之女金會芳之妻
黃氏黃廷仕之女年十七歸金會芳二載夫亡子毓嘉甫二齡苦志教子事姑以壽終殮葬如禮道光十五年旌表
·宋氏宋廣玉之女沙三緘之妻
宋氏宋廣玉之女沙三緘之妻生員保德之堂叔母年二十一于歸五載而寡繼姪上中為嗣孝事翁姑慈撫嗣子道光十五年年七十九旌表
·薛氏薛廷良之女孫承先之妻
薛氏薛廷良之女孫承先之妻工部員外郎董夢齡之伯岳母年二十三于歸六載夫亡子延緒甫四歲事翁姑撫幼子孝養兼至道光十六年年七十夢齡呈請旌表
·遲氏遲名山之女田文德之妻
遲氏遲名山之女年十七歸田文德二十四而寡姑年九十奉事無缺課二子成立道光十九年年六十八旌表
·魯氏魯文之女于潤久之妻
魯氏魯文之女于潤久之妻翼學教習于大觀之嫂附貢生亮久監生瀚久渤久之堂嫂年十九于歸二十一而寡繼姪際楨為嗣事翁姑以孝聞道光二十三年旌表建坊於橫河子
·周氏周德禮之女邱廷柞之妻
周氏周德禮之女年二十歸邱廷柞二十三而寡繼姪國林為嗣姑以壽終翁年九十餘燂瀹秩膳殷勤倍至撫嗣子成立道光二十七年旌表
·孫氏孫士禮之女肖玉山之妻
孫氏孫士禮之女年十七歸肖玉山二十八而寡孝事翁姑撫二子信傑俱成立道光二十七年年七十八旌表
·宋氏高璛之妻恩貢生石峯之叔母
宋氏高璛之妻恩貢生石峯之叔母十九于歸九載夫亡子鴻飛甫五歲矢志撫孤道光三十年旌表
·魯氏魯鳳山之女王承邦之妻
魯氏魯鳳山之女王承邦之妻生員象乾之祖母生員朝臣之曾祖母年二十一于歸二十五而寡繼姪祿為嗣孝事翁姑慈撫嗣子道光三十年年八十四旌表九十餘壽終
·高氏于庭之妻高有爵之女
高氏于庭之妻高有爵之女恩貢生高石峰之姑母也年二十于歸二十五而寡事翁姑以孝聞撫孤成立咸豐元年旌表
·梁氏梁儀之女王家豐之妻
梁氏梁儀之女年十七歸王家豐二十七而寡繼姪俊聲為嗣事翁姑以孝撫嗣子以慈咸豐六年旌表
·婁氏婁恭之女高丕德之妻
婁氏婁恭之女年十九歸高丕德二十六而寡遺一子甫周歲氏矢志守節閱二載子染疹殤姑以病歿氏之族人為翁繼娶舉一子丕忠生子氏繼為嗣撫如已出及翁以壽終殯葬如禮氏奉事繼姑教誨嗣子孝慈兼盡咸豐六年年五十八旌表
·王氏鄒培林之妻
王氏鄒培林之妻武生鄒宏祥之媳附貢生王彤之孫女增廣生際會之女議敘從九品汗如之姊也年十九于歸二十四而寡無子僅遺三女姑年七十餘奉事維謹三女各適所天咸豐七年旌表
·叢氏叢希舜之女董士鏞之妻
叢氏叢希舜之女董士鏞之妻朝城縣知縣百齡之媳工部員外郎夢齡之姪媳監生熙元之堂嫂也十七于歸二十一而寡子起汗甫二齡翁宦遊山左祖母老病惟氏殷勤侍奉迨祖母暨翁姑壽終俱殯葬如禮課子成立咸豐七年旌表
·李氏賈宗文之妻
李氏賈宗文之妻年十七于歸二十三夫亡三月產遺腹子鎮氏矢志守貞閨範嚴肅母家雖近非慶弔不輕往還孝事翁姑給奉周至鎮漸長克紹先志家益豐孫俊魁暨叔孫貞魁皆遊庠食餼知名於時氏猶及見之今年七旬餘猶強健咸豐七年旌表
·姜氏姜俊之女孔繼豐之妻
姜氏姜俊之女孔繼豐之妻生員傅俍之姪婦也年十九于歸十五日而寡父母欲奪其志氏曰翁姑止此子不幸而夭有妻可立孤無則夫嗣斬矣既為之婦而絕其嗣所不忍也未幾翁姑連索二男皆成立季生子廣元遂繼為嗣現年四十九咸豐七年旌表
·苑氏苑得福之女榮德馨之妻
苑氏苑得福之女左右翼學教習榮德馨之妻庠生德壽德音之嫂年十九于歸二十六而寡遺孤甫二齡翁姑衰老叔季遊學於外家計中落無執幹者惟氏勤儉自持孝養周至未幾叔季繼沒氏益孤苦迨翁姑并逝幾無以葬典質殆盡務事事如禮今氏年六十有五孤已成立銳志懋遷頗能孝事其母初氏家之死喪相繼也氏哀毀骨立血淚俱枯兩目並盲藐孤五歲游戲河干失足而墜氏聞之憤不顧身遽投中流暗中摸索竟曳其孤以出驚定知痛目眥盡裂而雙瞳轉明睹物了了豈非冥冥中示以顯報耶咸豐七年請旌
·楊氏許景星之妻楊起周之女
許景星之妻楊氏楊起周之女恩貢生景卿之嫂庠生罡運等之伯母舉人壯觀之叔祖母也夫卒氏年二十七兩孤在抱矢志靡他翁姑前哀戚不形於色翁姑多病奉醫藥竭甘旨殷勤臻至迨翁姑繼逝經紀喪葬哀禮兼盡教子嚴責以誦讀不與聞外事長子文運湛深經學雖布衣而名藉於時次國學生孫曾濟濟讀書成名者甚眾為東南望族人咸謂節孝之報云道光二年旌表
·柯氏柯樸之女許應運之妻
許應運之妻柯氏柯樸之女結褵未十年氏年二十七夫病歿遺腹子際興煢煢在抱氏苦志撫之奉事孀姑時加敬禮至老不懈及姑以壽終脫簪營葬儀節周至教子成立苦節四十餘年卒年七十三歲咸豐七年請旌
·劉氏劉汝瑞之女許紹運之妻
許紹運之妻劉氏劉汝瑞之女于歸二年夫歿無子繼子際盈時方襁褓氏撫育殷勤愛如己出奉事翁姑恪盡婦職色笑承歡善伺翁姑意每盛怒得一言而解一家皆憐愛之教子嚴而有恩至老猶勤紡績卒年六十六歲咸豐七年請旌
·呂氏呂榮之女姜復讓之妻
姜復讓之妻呂氏呂榮之女歸復讓不二年而寡矢志守貞繼兄子喬齡為嗣事翁姑維謹偶膺疾醫藥湯粥給奉周至夙夜不懈撫嗣子慈而嚴義方之訓不少貸持家勤儉含冰茹雪者幾四十年今嗣子遊庠亦能善承母志云咸豐七年請旌
·徐氏孫世卿之妻
孫世卿之妻徐氏年十七歸世卿二年而寡矢志不二事孀姑曲盡孝道撫繼子偉遊武庠苦志五十餘年壽望九道光六年旌表
·梁氏石文之妻
石文之妻梁氏十九于歸二十七而寡子女各一俱幼氏矢志靡他守節已四十年咸豐八年請旌
·趙氏趙光成之女王希唐之妻
王希唐之妻趙氏趙光成之女年二十八希唐病歿僅遺二女氏苦志撫之俾各適所天繼姪模為嗣今氏已六十三歲守節三十餘年咸豐七年請旌
·林氏于忠智之妻
于忠智之妻林氏母家貧年十二待年於夫家能得舅姑歡結褵無幾忠智遽歿遺子女各一氏苦志撫之持家整肅鉛華不御忠智自幼經商積貲頗厚歿後氏檢遺簿上列姓名纍纍皆逋欠者多以數萬計自念執幹無人恐經手者營為奸利徒為窶人累乃盡火其簿近村有娘娘廟僅茅屋數椽耳氏獨力營繕遂成巨觀邑南有雅兒河行人艱於涉氏出貲建石橋工堅且久凡道途坎壈皆覓人修整之積數十年不懈年八十七以壽終咸豐七年旌表
·劉氏孫玉成之妻
劉氏孫玉成之妻夫亡自縊身死嘉慶八年旌表
·劉氏張悅義之妻
劉氏張悅義之妻夫亡飲藥身死嘉慶十九年旌表
·夏氏夏雲岫之女何喬壽之妻
夏氏河南陝汝道夏雲岫之女戶部員外郎夏景唐之妹幼知書識大義年十九歸金州廩膳生世襲騎都尉何喬壽山西平陽府知府何維墀之子婦也維墀守平陽咸豐三年秋粵匪北竄倉猝薄城列巨礮轟擊城破維墀遇害一門十餘口同時殉難惟喬壽懸梁未絕暨一幼姪獲免氏聞變揮喬壽遠避不聽氏欲絕其念投幼女於水闔戶自經時年二十三歲晉撫具題請旌如制喬壽非邑人而氏則邑紳女也故志之
·劉氏劉俊之女
劉俊之女幼字唐中可之子啟隆農家女也祖居城南高力城子兩家相距五里許道光辛丑女年十七未及婚而啟隆病歿父母議改字女不應惟吞聲飲泣逾數日女晨起逕詣夫家登堂拜舅姑已曰吾若兒婦也聞舅姑慟兒甚今新婦來奉事舅姑亦一兒也何悲為舅姑聞之慟女亦慟既而中可招俊至相與百端開解迫之歸女以死自誓自製衰麻祭夫墓歸輒勤操作潔甘旨竟日無戚容邑紳高石峰倡眾具呈請旌於署篆章刺史刺史奇女之節而惜於年例未符乃賜彩緞花紅養贍銀二十兩為顏其室曰松貞足式迨庚戌歲女膺疾自知不起堅囑舅姑為其夫立嗣出所賜彩緞製衣衾簪花披紅含笑而逝
·萬氏欒廷桂之妻
萬氏欒廷桂之妻年十九夫亡道光元年年七十七旌表
·王氏王福之女姜汝典之妻
王氏王福之女姜汝典之妻年十八夫亡繼姪懋振為嗣守節十五年年三十二而卒
·王氏王卓發之女張德之妻
王氏王卓發之女張德之妻年二十五夫亡現年五十二歲
·梁氏王成愷之妻
梁氏王成愷之妻年二十七夫亡卒年六十一
·孫氏王乃柞之妻
孫氏王乃柞之妻年二十八夫亡繼姪樂成為嗣現年七十五
·劉氏畢振興之母
劉氏畢振興之母年二十二夫亡無子繼姪振興為嗣現年六十八許氏孫徽佩之母年二十三夫亡繼姪徽佩為嗣現年六十三
·李氏梁文魁之妻
李氏梁文魁之妻夫亡守節四十餘年現年七十六
·郝氏張福之妻
郝氏張福之妻夫亡事翁姑撫幼子子夭折幸有遺孫殷勤撫育守節四十六年現年七十四
·王氏游宗武之妻
王氏游宗武之妻夫亡無子繼姪為嗣年七十三
·郭氏牛仁坤之妻
郭氏牛仁坤之妻年二十九夫亡無子繼姪為嗣守節三十年現年五十九
·王氏張敬祥之妻
王氏張敬祥之妻年二十四夫亡撫孤成立現年六十二歲
·劉氏于發之妻
劉氏于發之妻年二十六夫亡子甫四齡姑年七十二事姑撫孤孝養兼盡
·彭氏王家傳之妻
彭氏武庠生彭景桓之妹王家傳之妻年二十五而寡繼姪為嗣壽終七十三
·孫氏王家翰之妻
孫氏儒童王家翰之妻年二十五而寡繼姪泌為嗣事翁姑以孝聞現年七十三
·任氏王家福之繼妻
任氏王家福之繼妻年十九于歸二十五而寡撫夫前子溰成立卒年六十九
·白氏王連生之妻
王連生之妻白氏年十九于歸二十六而寡遺二子希正希成俱幼氏苦志撫之事翁姑維謹現年六十三歲
·王氏張林之妻
張林之妻王氏年二十八夫歿矢志守貞奉侍翁姑恪盡婦職撫幼子三人俱成立卒年六十有八
·王氏王文俊之女邵忠潤之妻
邵忠潤之妻王氏王文俊之女年二十五夫歿遺孤甫二齡氏矢志撫孤艱苦備嘗現年五十六歲
·李氏王金貴之妻
王金貴之妻李氏年二十六夫歿遺一子明方六歲氏苦節撫之迨明既娶有孫三人明旋歿飲冰茹蘖始終艱苦現年七十八歲
·王氏許景玉之妻
許景玉之妻王氏結褵未十年夫卒遺子綬運甫七齡氏督責如嚴師事翁姑以孝聞鄉里賢之
·李氏朱懋德之妻
朱懋德之妻李氏納聘後懋德旋病至長益篤懋德之父欲退婚母家將許之氏不從擇吉于歸親調魚羹祗奉藥餌殷勤臻至積五六年懋德迄不愈既卒氏拊膺大慟誓以身殉舅姑勸止之繼弟之子懋官為嗣氏忍涕撫育敬事舅姑承顏順志竟日無戚容又十餘年忽染疾家人進以藥力卻之遂殂
·劉氏劉起富之女楊福有之妻
楊福有之妻劉氏劉起富之女年二十四而寡一子天 【 天:夭】 折無出子婦改醮家赤貧就養於壻苦志終身
·鍾氏傅三元之妻
傅三元之妻鍾氏年二十四夫殞於覆車氏痛不欲生念二子朝選朝卿俱幼抑痛撫之既授室二子相繼歿子婦改適家漸落依孫友仁以居壽幾九旬苦節殆六十餘年云
·陳氏陳中立之女傅朝臣之妻
傅朝臣之妻陳氏海邑陳中立之女結褵未十年朝臣病殂遺一子友禮方在襁褓氏忍痛撫之朝臣鮮兄弟凡畝之東南稅之多寡皆賴氏經紀家日以饒今友禮成立亦能善承母志恪盡孝養孺慕如童時一女適縣尹李翰穎之姪宗泰之堂弟涵孫男女各四不乏含飴之樂而訓飭維謹終其身不易樸素云
·王氏王起樂之女于匯久之妻
于匯久之妻王氏王起樂之女翼學教習大觀附貢生亮九 【 九:久】 監生翰久渤久之堂嫂也年十九于歸二十四而寡姑嫜早逝事翁壽至八十七始終維謹撫孤際美成立孫曾繞膝家計漸裕現年六十四歲管文魁之妻紀氏紀永才之女文魁病殂氏甫二十三歲遺二子俱幼苦志撫之後俱成立氏六十七歲壽終
·于氏于光國之女張有為之妻
張有為之妻于氏歲貢生于光國之女直隸鉅鹿縣訓導張煦之子婦也氏年二十三有為病歿遺子大本暨一女俱幼氏忍慟撫之孝事翁姑承顏順志憂戚不形於色翁有厚德氏能體其意以教子家庭和藹數十年無詬誶聲大本既成立事母孝謹動循禮法仍不失忠厚家風焉
·孫氏孫成太之女姜文忠之妻
姜文忠之妻孫氏孫成太之女結褵方十年氏年二十七文忠病歿翁姑衰老子女尚幼家貧甚氏飲冰自矢親持家政佐以紡績以供甘旨翁姑繼逝喪葬俱如禮今氏年七十矣子亦成立而氏猶持家政不替
·姜氏姜彥之女薛有成之妻
薛有成之妻姜氏姜彥之女年十七于歸逾年生子國亮夫旋歿氏以親老子幼不忍改適操持家政井井有條今氏年已望六親賴以葬子賴以成立家資漸裕國亮既長亦能善事其母云
·徐氏徐元章之女董兆基之妻
董兆基之妻徐氏徐元章之女結褵甫周歲氏年十八生子茂生方兩月兆基病歿孀姑僅存家貧甚氏慟不欲生既而念姑苦節未可缺於奉養乃躬操井臼勤紡績飲冰茹蘖者三十年今衣食漸豐子已成立與姑尤深相得云
·王氏侯澤隆之妻
侯澤隆之妻王氏城南本魚山居民王元慶之妹母家貧童養於夫家年十六合卺澤隆羸弱多病氏曲意調護之逾六年生子德慶甫六月澤隆病殂氏慟甚誓欲相從既而念澤隆繼子也今甫有子若無母則呱呱者何以自存一綫之嗣斬矣乃抑痛撫孤德慶年十七已卜婚期乃忽以咯血亡氏痛絕數四憤不欲生既又念翁姑已望九子孫俱歿將安所倚不得已勉延殘喘強顏承志艱苦備嘗者又十餘年翁即世喪葬皆氏經紀之哀禮兼盡今氏巳五十有五猶苦志以事其姑云
·孫氏王理之妻
王理之妻孫氏結褵甫二載年十九夫歿母家貧迫令改適冀獲聘資以自給氏忿而投繯及眾覺之已不治道光十九年事
·叢氏叢希堯之女于發之妻
于發之妻叢氏叢希堯之女年十九歸發琴瑟甚篤誕子春福方四歲女慶姐甫周歲發患癆疾日益增劇家貧不能延醫氏勤鍼指以佐藥餌夙夜虔禱迄不愈疾己革氏謂其嫂曰夫疾不救矣而婦職未盡惟期侍夫於地下耳慶姐吾攜之去春福乃一脈之傳也向蓄有簪珥數事一以畀嫂他日為兒娶婦惟嫂念之嫂意為慟憤之謾語耳笑慰之旋聞氏號聲甚慘趨視則口角流涎知為飲毒齊集呼救而體已僵安停甫畢發亦目瞑未數月慶姐亦殤
·崔氏崔九德之女宋永魁之妻
崔氏崔九德之女宋永魁之妻宋克進之媳年二十三夫亡無子七日後即繼堂兄永秀之子為嗣書繼單已爰拜翁暨兄嫂曰夫有嗣未亡人之事已畢雖生何益惟從夫於地下耳幸兄嫂善事翁勸慰之不應從容自縊鄉里傷其志共出資致祭立豐碑於墓側備記其事焉
·遲氏陳鐸之妻
遲氏陳鐸之妻年二十一于歸閱二載無子鐸病篤氏謂其嫂曰倘有不測吾必以身殉嫂漫應之不數日夫亡氏哀毀骨立飲食俱廢七日隨姑祭夫墓姑哭子慟氏強顏開解扶其姑以歸即於是夕嚴妝吉服闔戶自經及家人驚覺氣己絕矣顏色如生是夕鄰人共見氏門前有彩燈數對咸以為異
·孫氏孫仁之女劉懋之妻
劉懋之妻孫氏孫仁之女劉日春之媳武進士大鵬武舉人大勇武生劉豐之從堂弟婦也年十七于歸逾歲夫歿氏哀毀骨立慟不欲生既自念曰為翁後者惟夫一人時身已娠倘生男則劉氏又血食矣乃抑哀營葬綜禮周至葬已延日者於家而謂之曰吾夫一綫之嗣繫我腹中幸為我決男女日者卜之曰女也氏大慟乘間自縊翁姑覺之已不救初氏之治夫喪也適其兄常福至氏謂之曰未亡人非貪生者惟冀生子以延夫嗣耳幸而男吾撫育之若女則誓從夫於地下矣翁姑遇我厚勿以我故有異言致我瞑目不安也兄慰諭之而去及氏凶問至氏族聞之譁謂其事叵測將登日春之門而甘心焉其兄亟止之曰吾妹有言矣忍重違其志乎事乃已孫劉兩族共哀之會其喪者數百人樹豐碑於墓側屬文以紀其事
·王氏王德金之女汪耀先之妻
汪耀先之妻王氏王德金之女道光丁酉年二十一夫病歿氏哀毀逾常舅姑憫之勸歸母家以自寬解其母亦再三敦迫氏勉應之佯為檢點衣物竟飲藥自盡其父聞之往哭甚哀既而喜曰農家女亦有志氣如此者
·高氏高仁之女曲復昇之妻
曲復昇之妻高氏高仁之女道光元年氏年十七于歸六年秋夫病歿氏竟日號泣寢食俱廢誓欲相從姑知之與其弟嚴加防範氏強作笑言飲食如故姑防稍疏並以酒醉其弟闔戶自經年方二十二歲族人為繼零玲為嗣
·何氏榮林之甥女景聯青之妻
景聯青滿洲廂黃旗人妻何氏營千總榮林之甥女也夫家貧就養於舅氏聯青服賈於外忽遘疾卒氏聞之痛不欲生舅氏防閑之乃乘夜自縊於舍後樹林中不以累舅也年甫二十八歲咸豐六年七月事
·仇氏仇成祿之女王基煥之妻
王基煥之妻仇氏仇成祿之女庠生國珍從九品國厚之母也年二十九基煥病殂氏柏舟自矢孝事尊章甘旨無缺持家教子嚴而有恩劬勞臻至今三十餘年家門和順孫曾繞膝不乏含飴之樂云
·汪貞女
汪貞女鑲藍旗滿洲福在之女貢生色楞額文生永生額之姊文生岱齡夢九武生淑齡峻齡之姑文生希克倫寶三圖克忠圖克志之祖姑文生慶貴之曾祖姑也幼許字某氏稍長膺足疾微跛某有退婚意屬媒風示父母皆難之而竊竊然惟恐女知女察其情遽返其聘父母交口誶責女曰兒欲效北宮之女嬰兒子者事父母最樂奚嫁為某奇女之志節復浼媒謝過苦相要父母將許之開諭萬端終不從由是依父母以居者垂六十年溫凊定省為諸男最父母偶不豫輒親調藥餌潔甘旨以進持齋虔禱往往有效持父母之喪動止悉準古禮佐兩弟持家政積年無廢事性嗜讀經史皆了了尤喜吟詩鍼黹之餘吟誦不輟族中之秀者讀書成名經傳多其口授女童子則教以論語內則諸書喜讀孝經每以不虧不辱全受全歸為守身要著旁通內典慕鉤翼之為人朝夕誦經必如藏數衣粗食澹至老神明不衰年七十九無疾而逝空中有音樂聲鄰里彷彿聞之
岫巖志略卷八
●岫巖志略卷九
藝文志 【 文 詩】
漢班孟堅作藝文志後世相沿惟備採風之一助耳若濫而收之詩古文辭連篇累幅欲矜著作之富則書肆坊刻久已汗牛充棟又奚俟一志之所載哉邑向無志書鴻生舊學無從稽考而上下數十年間文壇吟社雜作韻語一邑之詞翰豈僅乎此第文字雖工而無關於人物風土者不錄姑就目前所知摘而存之見聞不廣罣漏貽譏雖無雄文壯采照燿簡編要不失為本地風光云爾志藝文
文
詩
○文
李益葊七旬壽文
重修會林寺碑銘
節婦徐氏碑記
關帝廟碑記
除莠說
書夏金江仕蹟
祭妹文
秦母江太孺人墓志銘
瑯琊世譜序
周翁善行記
勸修藥山關帝祠文
勸捐救荒論
樂善亭記
勸修洋河渡船文
·李益葊七旬壽文
董夢齡
皇上御極之十有一年歲次辛卯特舉萬壽恩科鄉試吾鄉之懷材蘊器來王國而觀光者凡三百人芝巖李君尤彬彬乎大雅材也與予弟友善因館於予嘗與譚其家世則知太翁益葊先生含奇負異未竟其施而生平趨義若熱實有以利益於人而因以庇其孫子者先生少讀書即知大義已而曰古人家貧親老時為祿仕今欲為祿養乎則權不在我無已其為吏耳遂為岫巖之倉吏司筦鑰維謹職出納維均人咸稱之乾隆五十年間岫巖大饑大孤山尤甚有司徵秋賦民不堪先生慨然曰聖人在上遇偏災必為之蠲租緩賦奈何急之有司怒不為屈有司益怒曰如爾云將於爾乎取之曰以一身救一邑何不可者請遂任焉實未辨作何償也後有司意解乃止岫巖人至今猶樂道之嘉慶十五年大水明年又大饑先生為粥以食餓者嗣是遂以為常岫巖北二十里曰黃嶺嶺險峻過者往往覆車傷人先生與鄉人謀平之鄉人皆有難色乃獨捐貲鳩役化險阻為坦途由是善名噪遠近余因之有感矣今之都顯位擁厚實者河潤九里夫人待於下流而求所為篤近舉遠散積廣施者卒不可得至於郡邑素封之家衣食足以周三族財賄足以賑鄉閭氣力足以佐有司之政令乃纖嗇慳恡貨力為已是亦付以仁義之名而不知取者也先生一介士寄身於歲會月計之間借遂其養親永年之志而因以曲布其經世綜物之才隱行其濟人利物之願俾聞風而悅者油然皆有樂善不倦之心嗚呼豈非今之難能而可貴者與今年重陽後一日為先生七旬慶辰芝巖因乞余一言以為壽夫古者論壽之說多矣其最要者莫如孔子仁者壽一語何則仁人心也松栢有心經霜彌茂蓋深其根而裕其精在物且不可以氣數局之況夫至誠惻怛足以性浹於情如先生者可不謂之仁人乎其獲壽也固宜然則所以為先生壽者予亦何能贊一詞乎抑先生性好遊嘗航海過登州登蓬萊閣曠觀遠矚浩然長嘯望者疑為神仙中人又嘗南尋禹穴東泛洞庭足迹蓋半天下每與人談所歷山川之勝有不啻為之神遊者故士大夫皆樂與周旋焉邇者閉戶閒居日以課子孫為事膝下濟濟蘭茁其芽蓋不獨芝巖一人積學能文將以保世而滋大也而先生復澹以居之恬以守之方且膺難老之祺篤無疆之祜又豈特今日之燕喜已哉夫以賢則頌以壽則禱儀乎心而形乎言此同里閈者之所有事也因不辭譾陋而為之詞且以為有志於善者勗焉
·重修會林寺碑銘
岫巖東南六十里有地名黑川者舊有古剎曰會林寺其剏始年月無考乾隆初年耕人墾田於土中得銅佛八尊高皆尺餘又斷碑一其字跡大半漶滅惟大明嘉靖某年月暨寺名尚可別識前烏剌撒袋和氏旃檀損資倡修更募四方優婆夷塞共助之鳩工庀材廟宇一新兼捨川之左右山巒為香火地仍以古寺之名名之由是會林寺稱盛地焉寺之住持皆釋子乃其後僧徒無賴不守佛法乘機宵遁將銅佛竊去其七惟一僅存諸善士悲之改禪林為道院一任羽士依棲於其間或問曰變易若此釋與道兩教同乎曰將毋同也色即是空即道德經無欲觀妙之旨龍女獻珠即參同契徵引關雎之文閒讀張紫陽之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金笥寶籙青華秘文石杏林之還源篇薛紫賢之復命篇陳泥丸之翠虛篇妙悟集白玉蟾之文集指元篇注馬丹陽之漸悟集摘微集圓成集洞元金玉集三寶化行集譚長真之水雲前後集劉長生之仙藥集太虛集安閒集槃陽集同塵集修真集邱長春之蟠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王玉陽之清真集雲光集郝太古之太古集孫不二之示教直言與佛氏之傳燈楞嚴法涅槃無不暗合是東來紫氣與西天金身未有殊也昔薛紫賢始為僧繼得石杏林之傳棄僧伽黎幅巾逢掖以成正果此近事之尤可證者至於地湧青蓮花生座下寺名白馬經傳人間神道設教可以化民成俗而有補於世悉載釋典正不俟後人代為饒舌云銘曰招提蘭若其義從同是二是一釋道互宗佛自西來道傳東土李聃釋迦同為教主當下道院舊日禪林切旨妙悟敬奉婆心空曰非空德曰不德身心俱寂何處著色山隅水隈莊嚴法台石頭點不瞻仰徘徊
·節婦徐氏碑記
節婦徐氏者余之從兄福清者妻也兄之父得倫太母趙氏胞兄弟四人兄居其次嫂于歸時兄年十九嫂年二十有一性婉和善承翁姑意鄉里以孝聞生二女俱夭一子明安甫六歲兄年二十八以疾歿嫂哀毀不欲生翁姑憫之慰以好語勸其改適嫂不從誓以死守既而撫孤漸長教之讀書以門祚單寒不能卒業俾務農粗得溫飽嫂氏夙興夜寐勤紡績以佐家政飲氷茹蘖蓋數十年如一日焉當嫂氏之以守節自誓也於時家貧甚祖翁姑俱存伯叔妯娌及從子女凡數十人同居共炊嫂待之皆如禮以次得其歡心故內與外無間言嫂為農家女原不知節之名為奚若而至性所鍾遂舉人之所難行者處之若視為固然豈非其人之稟賦獨優與嫂善言笑而痛夫早折傷己未亡青春紅淚綠鬢黃丁心血俱摧而年壽轉永是殆天欲陰相之以成其志焉耳夫婦人之德節與烈並重然烈或出於一時之激而節則必極數十年之艱辛烈惟捨其生而他可不問節必緩其死而其責靡窮取而譬之烈為疾風勁草而節獨為冷月寒松也則節難矣兄歿之年嫂年僅三十今年七十有一客歲本旗章京以嫂之苦節委曲上聞今春詔下得蒙旌典族之人命余筆其事勒諸石以垂永久余曰有嫂若此吾宗之榮也余之筆墨有光矣爰識其梗概於左
論曰毛詩三百六篇柏舟之詠僅存司馬遷作史記列女一傳獨缺後之人踵史記而修史者屈指數之不下二十餘家其於節婦記之維謹所以闡幽微防溢濫也然則婦之節不綦重乎而況節兼孝慈如嫂氏者尤足勒貞珉而無愧乎
·關帝廟碑記
董熙元
維咸豐五年正月參贊大臣搏託拉克泰親王僧格林沁破賊於連鎮殲其首逆獻捷京師天子以畿輔肅清乃念東三省官兵久勞於外特命凱徹歸伍以示優恤岫城官兵與焉初粵匪之由豫而北也度臨洛趨山右折而之天津獨流犬奔蟻聚京師為之戒嚴天子赫然震怒以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加封搏託拉克泰親王為參贊大臣統兵進勦時方調盛京官兵赴援即以屬之而岫城官兵奉調者凡二百一十名類皆有勇知方之士啟行之日志切同仇因誓於關帝廟前以期其必克焉適賊由天津竄入連鎮築壘建柵為負嵎計僧王則掘壕久困之賊果以食盡被擒連鎮遂平維時大兵數十萬其力竭捐軀者計百餘人而岫城凱兵仍如其啟行之數揆厥所以實由聖天子廟算無遺僧王忠藎勤勞而實關帝之神靈助順乃有此捷也爰誌之石且韻以銘銘曰
列聖創垂其煥其巍於皇謨烈是式九圍惟皇御極一日萬幾宵旰宸廑百姓羣黎衣冠萬國兢業重闈興利孔亟去邪勿疑凡有弗若除而去之蠢茲粵匪滅德立違干誅犯順鬼慘神悲斷流善骨溉土忠脂荼毒南國蔓滋郊畿明明天子不怒而威命王徂征勦撫兼施惟王之智動合機宜惟王之忠敬事慎微惟王之惠士卒撫綏何堅不靡何銳不摧矧惟聖帝保佑扶持去彼悖德助我清時殄此羣醜年未及期迺捦以術迺斃於饑殲厥逆首餘孽不遺善苗得養惡草其萎紅旗星駛丹詔雲飛全師奏捷凱唱以歸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神功聖德日月同暉凡我軍旅念茲在茲
·除莠說
李翰穎
咸豐丁巳適以事之洋河之東鄉見有肩負者車載者老弱相屬於道余詢其故則南鄉之民移居於河東者余謂人情安土而重遷何輕於移曰河以東多良田余謂遷地為良計誠得矣何見之不早也曰良田民之利也而有為民害者故遲遲以至於今問今無害民者乎曰已為邑侯台公芟除殆盡矣余請竟其說於是二三齒德環而相告曰河東之地沃且饒惟其沃且饒也良民聚焉無賴之民亦叢焉有李青龍者虎而冠者也武斷一鄉官役莫敢過問公乘其不備掩執之置於獄又有蔡玉倫者兄弟數人倚其父耄而健訟故率不逞之徒持刀矛火器日與若輩爭雄長巿井閉戶室廬被其侵據而不敢言公遣役拘之不服集丁壯數十人搏之乃就繫又有劉發才者黨與甚眾案如山積屢捕之不能獲公懸重賞蹤跡其人力擒之而其黨某甲者潛蹤至邑乞以重賕免謬以劉發才之姓為柳冀為脫卸地公不為動並其黨擒治之由是無賴之民四境以空矣余謂公愛民乎曰然余聞公之治盜甚酷於民乎何愛曰吾儕農人也知治苗而已彼治苗者培植之灌溉之而苗不加長惟去其莠之害苗者則苗不待治而勃然興惟民亦然方今南省之為賊擾已數歲矣而賊之初起則始於廣西某邑使當日者乘其初起而撲滅之何至延蔓難圖大為民害若此乎如劉蔡數人者不早除之其為民害也又豈第河東之地而已乎余聞之曰善以其言近理故存其說
·書夏金江仕蹟 【 代王國珍作】
士君子服古入官其治行稱最者動曰循吏惟其惠及於民也而要必去其害民者乃真能惠及於民而無愧乎循吏之稱是說也吾於金江夏公得之公吾同學友相交最深故得從公杖履數十年當幼共筆研時見公安閑儒雅氣煦於春賓賓然一文學士耳乃至通籍之後車塵所及治績卓著有疑非儒吏之所能者不禁悚然異之恐日久泯沒姑舉犖犖大者手錄數則以為吾鄉之士夫告焉公始宰山西榮河永濟諸邑晉俗醇樸公則清案牘興學校政簡刑輕而百廢俱舉上官知其能行將膺上考矣乃以憂去官其分發湖北也黃梅雲夢諸邑皆南北衝衢當湖南用兵之時驛遞往來大兵絡繹蒭茭儲偫供帳紛繁他人棘手而畏其難者公獨咄嗟立辦事集而民不擾上官知其能行將膺上考矣又以憂去官其分發四川也甫下車即權雙流雙流多嘓匪戕官拒捕倚邑之胡家大林為逋逃藪箐深林密莫由撲滅公獨四面兜圍破巢直入擒盜百餘名羣匪斂跡而公之威名亦大振矣由是補安邑調成都遷馬邊琦總制雷厲風行而每事必倚公為左右手不容一刻離者顧以獲盜功循資送部引見天顏和霽擢陞知府竟去蜀而守豫之南陽矣當是時粵匪破漢陽踞武昌窺伺河朔南陽與武漢犬牙相錯風鶴皆驚愛公者皆為公危而公毅然不為動惟力行保甲法手輯成書飭所屬奉行防禦嚴密於是賊不敢北顧復擾而南天子知公之能辦賊也以公調湖南之衡州衡界江西鄰兩廣粵匪縱橫其間竊議取衡以通兩廣路故由衡山草巿陷安仁圍耒陽墮湘潭以逼近衡州告急之文日數至況兼秋雨連綿郡城塌陷數十丈人心惶惶朝不謀夕公獨不動聲色捐廉督修三日而工畢設奇守禦一郡獲全於是賊不敢南下復折而北天子益信公之能辦賊也以公觀察河南並賞戴花翎公感恩愈重圖報愈殷故防堵魯山一帶親冒矢石殺賊至一千七百餘名境內肅清已蒙奏加按察使銜而公受寵若驚每有恬退之思焉公之器識為何如耶初公之在蜀也任成都最久成都為昭烈帝建都之所先賢之祠墓最多公皆加意修葺及在河南亦然每當嚴寒之時必製棉衣數百具施之孤貧院歲以為常而南陽之麥秀兩歧穀垂雙穗至四五穗者士民作祥瑞圖以進此可見公之慈惠及人誠能動物為不可揜也又豈第分校湖北登明選公得人為極盛已哉說者謂公之治績每長於治盜非也蓋天子與督撫皆知公之能故屢試以多盜之地以責成其治盜之功而公亦深疾賊之害於民故力奮其治盜之能以曲布其惠民之政而要公安閑儒雅氣煦於春仍賓賓然一文學士耳公年五十有二前途正未有艾他日豐功偉烈自有大手筆在茲不復贅
·祭妹文 【 代夏小江作】
鳴呼吾妹何不幸而死於於賊也父母之痛也然而吾妹又何幸而死於節也家門之光也凶聞之來已幾兩載靈輀之返又相違於數百里之外嚴君遠宦南服慈母病臥牀蓆兄以一人奔走其間不克趨詣靈幃躬親弔問兄之憾也茲特含淚濡墨用述一言以代哭嗚呼吾妹之幼也性聰慧知書史蘭玉之質幽靜自持二親愛之為掌上珠一家奉之為女學士迨年及笄許字名宦夫壻則早登黌序乃翁已晉秩黃堂嚴君竊自喜以為相攸之有真識他日富貴壽考正未有艾也于歸之後琴瑟和諧相夫子勤婦職事尊長以敬處娣姒以和下及餘須廝養咸有恩禮乃翁亦自喜以為簪纓之裔儀型有素將來儲庥啟祐必能大昌厥後而興吾宗也而孰意天降凶殃變起倉猝破巢之下竟無完卵哉當流賊之踰河而北也烏合之眾不下數十萬而固關為山西之門戶有重兵初不以為意無如仁義之師不能敵虎狼之勢反致遭鯨鱷之吞其時平陽額兵已奉調在外城守無人然猶力抗賊氛誓以死拒而寡不敵眾賊勢鴟張蟻聚蜂屯郡城虀粉何氏老幼玉石俱焚所遺者惟妹丈三公子一姪暨一姪女此天之不絕善人也而吾妹何獨捨身致命與城俱亡並呱呱幼女亦同赴危難豈不痛哉雖然婦人以節義為先玉之碎勝於瓦之全與蘭同貞與蕙同潔難忍者須臾流芳者百世節孝祠中又增一席是吾妹雖死而不死也而況聖天子褒忠慕義優恤有加三公子世襲騎都尉秉旄建節克紹前徽九原有知可以心慰矣嗚呼綿山汾水歸千里之芳魂皓月清風全一門之奇節情既殷於骨肉神無間於幽明遐想仙遊西池在望一杯清釀遙奠荒邱卜葬有期定當臨穴哀哉尚饗
·秦母江太孺人墓志銘
李翰穎
咸豐癸丑余以捐輸一役小住岫邑邑之賢侯及士大夫無不道刑吏秦君璧臣之賢璧臣為余葭莩親且交最歡別來數年果何所得於人而聲稱藉藉若此乎去歲璧臣考滿余勸之仕則以太孺人年高為辭今春太孺人棄養將卜葬走伻屬余銘墓余取其狀讀之乃知璧臣行誼之高識度之大名譽之隆蓋由於太孺人慈惠祥和訓飭有素故能儲庥啟祐涵濡漸漬以至於此也貞石之銘奚敢以不文辭謹按太孺人江姓山左即墨人詩書舊族也生而端靜純篤嫻於禮儀深為九姻所重年十七來歸太翁太翁素孱弱不任勞瘁太孺人曲意調護之燂瀹秩膳罔或不涓鍼黹而外凡畝之東南稅之多寡場出廩入無不區畫井井圭撮無訛不以累太翁也及太翁即世食指日繁家計亦漸裕而太孺人仍敦樸素勤督課折葼之訓益諄諄不少貸而於鄰里賤嫗必霽顏溫語雖餘須廝養不忍以聲色相加蓋其天性然也然則太孺人之淑德其徵諸門內者不已為巾幗所罕覯哉而太孺人之心猶未也嘗有婺婦吳氏者歲饑無所得食將鬻其媳以自活太孺人資以錢米俾仍完聚又胡姓者夫婦俱膺殘疾貧且老攜一弱女露處無依太孺人居以外室為助其資以嫁其女又流寓江翁者子女俱長成以貧無與論婚太孺人引為母族以其女字良家子並代具采禮為其子授室之數氏者今已立室家享溫飽子孫林立每念太孺人莫不拊膺垂涕誓銜環結草以圖報焉而太孺人若猶有歉然者以為兩族之祖墓遠在山左歲時祭掃莫能身親凡有戚族回籍者必致數金為之修墓致祭飲水思源示不忘本也太孺人之懿行殆不止此然即此犖犖數端其濟人利物之實有為士君子所難能者而太孺人竟毅然行之而不怠無怪乎壽享大耋孫曾繞膝極含飴之樂膺奉檄之娛而璧臣諸君子復能恪盡子職不沒先人之志欲揚其烈而聲其光將見桂子蘭孫大昌厥後蓋不獨璧臣一人見稱於當代已也子七人璧臣名韻石行六女二長適某次適某謹於咸豐戊午五月十日合葬於陽砬峪之新阡禮也銘曰
靈萱增色離瑜降祥賢哉秦母熟 【 熟:孰】 於 【 於:與】 頡頏葼荻為教蘭桂俱芳福星有曜寶婺無光烏啼月冷牛眠地強佳城鬱鬱厥後永昌
·瑯琊世譜序
李翰穎
余友王敬齋詩書舊族也雖業懋遷而儀度謙婉言詞洒脫殆彬彬乎有儒者風焉癸丑夏月余勸捐至邑敬齋朝夕過從因出瑯琊世譜索余一言以為序余幼習帖括業於古文辭少所解領素未諳乎序之體烏乎序素不工乎序之文烏乎序然余嘗見世之索序者矣其人而為文士也則乞當代之名重公卿者為之評詩文其人而為顯宦也則乞當日之奔走下風者為之頌德政而敬齋之索序也不然抑余之 【 之:又】 見世之為序者矣其譽人之詩文也則以之比李杜韓蘇其譽人之德政也則以之比禹稷皋夔標門閥以炫世非能持月旦之真評幻樓閣於空中究無關風塵之特賞而敬齋之索為序也不然余於是識敬齋之為人矣是其為人也孝夫人不能推本所由來以善繼先志不可以為孝而敬齋不然是其為人也慈夫人不能揚前人之遺烈以佑啟後人不可以為慈而敬齋又不然然則敬齋之索序也敬齋之孝慈也既孝且慈是其人已足序矣於是乎序
·周翁善行記
凡人皆知積財之難而不知積善之難人知無財而積善之難而不知有財而積善為尤難何也嘗見中人之產僅足自給而或激發其慷慨好義之誠每致屢施而不吝若家稱素封力足為善者往往終其身不名一善蓋積財者其平日窮思極慮銖積寸累取之惟恐不多用之惟恐不少誠深悉乎積財之難乎其難且將望人之有施於我而以善付人又豈肯以有用之資漫置之於無何有之鄉徒博夫毫無實效之虛譽以是知積財之人難乎其為積善之人也而周翁獨不然周翁名金釪號蘇山原籍山左以歲荒奉二親僑居於岫之蘇子溝里遂家焉其初謀小居積二十年來遂致巨富當艱難困苦之時事親以孝聞事兄維謹待子姪嚴而有恩不假一毫私念幼嗜讀以貧未卒業但識之無為記筭地耳穎嘗見其居母之喪竭情盡致事事如禮有非章句士之所能者而翁獨出於天性之自然是知翁之稟於天者異也又何異其卹災救困歷舉善行而不怠乎道光壬寅歲不登民乏食翁計戶賙以米不責償壬子歲大祲翁以米不便施以錢全活者甚眾而翁之所失已倍巨萬矣夫翁非深知積財之難者乎何其勇於為善而若不知其難乎雖然翁之財翁積之翁之善亦翁積之也其積財也正為積善也故財無盡善益無盡也穎是以難翁之難也明年歲豐向之貧民共謀所以酬翁者翁不受適載堂賡侯判岫邑為親往旌其門曰惠周里閈遠近榮之穎與翁至戚也翁行為父執穎何敢阿其所好然翁有為善之實賢侯亦有與人為善之休可謂兩得之矣是烏可以無記
·勸修藥山關帝祠文
奉省有四大名山藥山其一也山踞岫之北鳳之西相距均百餘里地素幽僻未經貴客之遊賞高士之品題與夫累朝之封建以故耳其名者都略不經意然而奇峰秀出勢若插天峭石嵯峨險疑墜地泉流陡澗雲出層崖春來則萬樹桃花秋老則一林楓葉此誠洞天福地與夫千山醫閭諸名勝相伯仲也山之巔有觀道者居焉山之半有碧霞宮祈福者集焉其下則三清與佛殿相掩映豐碑屹立字跡糢糊摩而讀之乃知為有明萬歷年間遼鎮督兵者李成梁之所監修則其跡已古矣然猶幸廟貌巍然如故也惟山之左偏有關帝祠三楹壁山跨壑高接雲霄畫棟雕樑規制宏廠乃數十年來日斯炙風斯摧雨斯剝樑柱朽殘墻垣欹側燕雀巢於殿角蜘蟵綴於窗欞若復再延歲月則瑯環之室將化為瓦礫之場非所以揚神庥而答神貺也第欲葺而新之而數十畝之山田僅供二三道侶之香火成功非止一簣而造福惟在十方此則發大慈悲施大願力仍有望於諸檀越者也顧當此饑饉頻仍之後艱難拮据之時而欲以不易得之金錢施之於不可必之感應期之以最難滿之功行此亦諸檀越之必難見諒者也雖然善人之獲福也愈無心而福愈無量君子之為善也愈難行而行之必力而況眾材是構非敢望以孤柱擎天細流不捐豈敢渺夫一石填海倘得有隨緣喜捨之士集腋成裘以期復舊觀而彰勝跡非惟壯名山之色增廟祝之光抑且闡微發幽俾萬古之英風如昨焉斯亦諸檀越之功德巍巍永垂於不朽云
·勸捐救荒論
李翰穎
聞之周禮荒政有保富之法保富維何誠以富民者貧民之資也吾鄉自己亥而後歲屢不登至辛丑水旱疊侵繼復秋風為虐以數十年未有之災懸億萬人將絕之命質諸父老束手無策余獨倡為勸捐救荒一議非不知事之難乎其難而故欲剝富以救貧也蓋其中有三害焉有三利焉有三要焉請為吾鄉詳論之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今秋告匱惟期補救於明年第四鄉十室九空既無口糧又無子種若致田地荒蕪並明年亦無望矣此一害也貧者以佃作為生富者以取租為利今自有田產者尚多竭蹶不遑彼佃人田地者焉能有力耕種是貧者不能以佃作為生富者亦不能以取租為利貧者貧富者亦貧矣此又一害也吾鄉農人多工賈少無自外營運之財且接壤數邑大半歉收又無可投托之地一旦值此伎倆俱窮若竟聽其嗷嗷而不之恤彼稍知禮法者困餓自甘不為非分而老稚愁嘆兒女號啼已令人傷心慘目況守分安命者有幾當枵腹難堪之時待斃之人何所顧忌一旦挺而走險恃眾標 【 標:摽】 掠本鄉之饑民導之外境之匪人亦乘之四鄉從此多事矣此又一害也欲除三害須興三利凡人孰無善念惟限於力之不足若殷富之家積財兼以積德其福可以被之子孫享之來世是所失者小而所得者大也此一利也貧民仰資於富室富室亦取息於貧民乃今歲之以田授者徵租無幾與錢通者負欠亦多若來歲貧民致將生業荒廢必至流離失所即株守者亦無可取償累貧民不並累富室乎苟能稍為資助使本業不荒則元氣漸復積年之逋欠亦可陸續取償是與之即所以取之也此又一利也鄉里之誼無事則相守有事則相助今值荒年勢必盜賊蜂起若使四鄉離散人不聊生孰與共患難者且素封之家曾無一德及人又誰肯挺身以相助者誠能裒多益寡甘苦相同富人之積即貧人之資則本鄉既無異心豈有任外人之攘奪而不顧者且使安居樂業不憂困乏則彼亦有身家亦有性命豈有不協力同心互相保護者是同患即可以弭患庇人即所以庇已也此又一利也欲興三利須知三要一要雜糧不許出鄉若貧民則不論何也貧民竭儋石儲營終歲之需完太平之稅緩急皆賴乎此故不可阻其出糶獨是富人之積儲往往以歲凶居奇輦入城巿易金窖藏則鄉里空虛黃白物又不可煮而食大足壞事愚以為荒年則糧價騰貴貧民亦不吝增息有益於人何損於己惟須價值公平耳設有外鄉糴買者未便拒絕但儘肩挑背負若車載馬駝未可資其搬運一要捐出穀豆若干石富室豈無高下非可強以所難然當此義舉惟期先施之為能也愚兄弟雖非能者竊願先施以為倡至極貧之村民與之而無萬一之酬者亦愚兄弟當之不以累諸檀施也第四鄉方廣幾五十里人不下數千戶周濟恐難遍及宜擇年高有德者每鄉一二人逐戶詳察某戶若干口某戶所蓄尚足支幾月開單記明來春彙齊按戶核算以便臨時散給散糧之時須在穀雨以前及立夏以後按此兩季散給方不致拋荒農業不可一次盡與不知節儉仍恐不繼散糧須分數處以便就近領取散給之糧不加利息無論來歲豐歉能償者受之不能償者聽之領取之糧即遇債主務待秋後不得以此糧索抵奪其生路然此為務農者起見若游手好閒雖亦散給仍宜酌減一要捐大麥若干石城北鄉農不習種麥故秋收較晚若捐給大麥俾各戶分種則早得一月之接濟亦有備無患之一道也謹擬救荒之崖略若此吾鄉二三齒德倘各抒己見俯賜教言以匡不逮斯尤余之所樂聞也緣為鄉人說法故率意直書不避俚俗惟識者諒之
·樂善亭記 【 亭在城北一百十里龍王廟前】
李翰穎
道光辛丑歲大饑凡農而生者皆不足半年之食比完公賦而償私債且有不能蓄升斗者爽山家二兄謂穎曰鄉人饑若此可奈何穎曰古人有周急之義又謂力不足可奈何穎曰鄉人有同德之休家二兄曰善於是大延賓客凡家道殷實者咸請捐資相助其非殷實而有齒德者亦求相助為理出穎所擬救荒論示之鄉人皆樂從各以其數筆而書之約得糧千餘石而又慮青黃不接也又捐置麥種若干石以備各家分種自本年冬月始迄來年五月竣事按人均給按季分散不滋息不責償慘淡經營者逾半載雖未必處置得宜以視外鄉之嗷嗷者不無微效矣其時錫尊判岫邑各鄉饑民不能乞貸於人也因相率而乞食於官一時眾口囂騰填塞衙署錫尊素嚴重不能制也旋以病去任斯舉也其初不過饑餓之民枵腹已極呼天以望救耳一旦饑民無主勢益沸騰道路傳聞人情震駭官有司者類皆視岫為危邦百計趨避之而饑民之害益烈刺史章公菊人銅陵世族壬午進士也宦奉省有年賢能稱最大憲速之行僚友咸勸駕公敝車羸馬僕從數人從容就道既入境訪知饑民情狀慨然曰下情壅於上聞書吏之過也下車之日集饑民於墀下數舞弊書吏之罪而笞之諭民各歸本業以待後命眾民素耳公之名欽公之豐采巳非復從前之曉曉及見公明察若神公正有法率歡騰踴躍而去乃馳公文為民請賑數日賑已下公親自監視絲毫不苟積弊頓消由是民情稱安堵當公之撫諭饑民也各鄉之民具在獨無城以北之民心疑之密訪乃得其故適有以穎之救荒論呈者公詳加丹黃頗謂不疵初與穎未嘗謀面也是年十月遣人鼓吹而賜之額曰恥獨為善穎心感且愧未敢懸之私室且苦吾鄉無公所不足以彰盛蹟而遺無窮也故建斯亭並記斯事云
·勸修洋河渡船文
李翰穎
蓋觀巨川大澤凌空遙聳乎雙虹當路要津普度尤資於一葦是以溪邊小立招招惟舟子之呼河上逍遙款款憑篙工而泛豈必蓮花十丈錦纜飾觀但期桃葉三篙布帆無恙岫邑之北有洋河洋河之濱當孔道念自春風凍解桃花之流水迷津夏雨科盈瓜蔓之浮波泊岸銀濤汎濫誰能有乘風破浪之神珠浦汪洋每致遺返轡停驂之恨乃孤艇繫自蘆中較瓜皮而愈小扁舟橫於柳下視匏葉而猶輕況乎操舟之笨伯不習方舟渡水之丞徒竟成禍水何怪乎急流而下有幾多逐浪之魂涂河之中添無數衝波之鬼沈冤魂於水底聞者酸心談往事於河濱行人喪膽縱能度危超生解脫誦金剛之寶筏何若迎來送往虔誠修大士之慈航召工師而求大木製如匏者務取其堅懸重賞而覓勇夫操乎柁者必工其技從此順流鼓棹愛河之界岸先登衝浪揚帆苦海之風波頓息豈非度迷之妙用濟眾之實功也哉獨是檜楫松舟眾材難搆長艘廣艦獨力難撐彼首其事者未及鳩工早慮點金之無石而襄其成者猶靳蟻力何以集腋而成裘惟念同舟共檝之情並贊一籌於澤國即存乘輿濟人之念勝造七級之浮圖逝者如斯歎世人之從流不返賴有此耳願君子之從善如登
○詩
登大孤山觀海
留別孤山諸紳士即用劉金圃送別原韻
過龍頭寨題家芝巖新垣兩明府山居
登大孤山絕頂
遊大孤山聖水寺
遊孤山靈泉道院
大孤山閒眺
過黃花嶺
別後寄張鶴樓
皇古城
遊松雲寺
九日遊孤峰寺
遊黑島山寺
遊孤山朝陽寺
為王嶧南題蘭亭修禊圖
謝趙芸臺贈鶴
山?出川遊春詞四十首
尖山窰途中作
過羊喇砦
登大孤山
詠六波羅
送志岐徐少府還省
留贈白雨亭
讀明史
釣歸
遊小孤山贈宮表弟
登小狐嶺遊娘娘城凌雲寺
同夏石屏遊窪子塘山
龍泉寺小憩
詠張節婦
鳳凰城懷古
半截塔
·登大孤山觀海
【 邑侯】 章朝敕
石磴盤行到上方公餘憑眺極蒼茫雲容釀雪千峰冷風力催潮萬馬忙仙境恍疑蓬島近故園遙望水天長招攜賴有良朋樂佳句紛投錦滿囊 【 趙處士芸台許茂才好山皆有詩相贈】
·留別孤山諸紳士即用劉金圃送別原韻
【 邑侯】 章朝敕
翩翩羣季盡超倫邂逅相逢宿世因詩酒襟懷消俗慮簿書鞅掌嘆勞人鴻飛佇盼風前信鶴唳頻牽月下神異地心期原不隔久要莫負性情真
·過龍頭寨題家芝巖新垣兩明府山居
【 邑侯】 李文森
羣峰萬壑走紆盤中有桑麻十里寬雪盡柳藏春信息風淳人見古衣冠肯教勝地留彭澤 【 時兩明府尚家居】 恰得名區住幼安我亦鄉居好山水關河南望路漫漫
·登大孤山絕頂
許文運
摳衣石蹬踏秋寒萬戶縱橫腳下看山壓河流盤海外頂摩星宿插雲端鳳城迢遞千峰小鹿島蒼茫一水寬松徑仙風來謖謖驂鸞欲向九霄摶
·遊大孤山聖水寺
多隆阿
石筍凌空插碧霄巍巍佛寺倚山椒河隨岸曲盤雄鎮峰逼瀾回怒晚潮怪石亂撐樵徑險慈航穩渡客帆遙消閒欲覓禪林靜不耐紛呶巿井囂
山經地志有遺文 【 此山通志所載不可考】 如此孤峰迥不羣凍解猶餘山背雪天寒早著嶺頭雲園林北繞人烟密河水南流地界分 【 河為岫巖鳳凰城分界處】 來往紛紛營利客其中可有孟嘗君
·遊孤山靈泉道院
許際閣
紺宇丹宮接斗躔憑欄指顧界三千陰雲布地白成海老樹交柯綠蔽天徐福樓臺皆入畫劉安雞犬亦登仙金門羽客歸來晚閒倚松根話暮烟
·大孤山閒眺
李翰穎
崇岡歷盡斷雲平突兀奇峰畫不成崖覆梵宮森月窟林穿古樹納風聲海潮直泊將軍石 【 孤山南有將軍石】 山背孤懸高麗城 【 山東坡有高麗城】 南望蒼茫獐鹿島當年兵革舊連營 【 南有獐子島鹿島明時毛文龍嘗駐兵於此馬將軍碑墓猶存】 春風秋月繞孤嵐風月佳時客解驂人接鄉音半山在 【 在:左】 巿居奇貨滿江南土煤作炭烟霏黑 【 地產土煤土人取以為薪】 池葦編籬水映藍 【 人家多以蘆葦編籮】 日飽魚蝦渾厭卻鹼蓬菜又掇盈籃 【 海濱產鹼蓬菜】
·過黃花嶺
許文運
欲上天無路丹梯勢倒懸人行飛鳥上馬走亂雲邊大壑泉聲吼陰崖虎跡穿忽逢樵叟過問路向前川
·別後寄張鶴樓
許文運
不堪良友別目送晚郊中山暗將來雨林喧已到風前村聞吠犬碧靄沒飛鴻回首分攜處蕭條大野空
·皇古城
多隆阿
古蹟憑誰問殘碑僅記年 【 碑在城東上有大明正德嘉靖年字樣】 荒城今若此古堞久頹然戟拾沙中鐵榆拋地上錢倦依危石坐老樹鬱春烟
勝地前臨海春潮蹙浪回鱟帆撐戰壘蜃氣走烽臺小鳥凌波去鮮魚趁巿來東流環若帶豈用保障哉
海氣沈孤嶼炊烟鎖四鄰各安耕鑿業同作太平民樹密鶯空語花殘草自春等閒溪畔坐懶去問迷津
莫識命名意遺蹤傳至今此城應有主往事杳難尋跡向苔中沒春從雨後深潮衝荒島過似聽鼓鼙音
·遊松雲寺
多隆阿
隨緣過北嶺緩步到禪林欲玩當前境因求現在心霜嚴花半隕秋老樹無陰縱得清涼意菩提何處尋
禪宗失其本頓漸恐難尋靜地餘黃葉空山祇白雲齋求檀越助香募木樨薰既有長生訣何來纍纍墳 【 寺南山多墓】
力求登彼岸何必守枯禪難覓池中藕 【 寺南有蓮池】 惟觀座下蓮水寒澄色相葉落示空緣老衲如能解西方別有天
闢佛佛仍在仙凡總莫論談經無實得入寺亦空門慧少珠全暗燈殘焰亦昏試看東魯聖歷劫道長存 【 時張雨泉在寺內設帳】
·九日遊孤峰寺
多隆阿
秋山寒愈翠有客慣登臨客去山仍寂蕭蕭落葉深天澄羣籟息日晡半峰陰一歲年華好蹉跎又至今
絕頂觀蒼海茫茫大水遙鷗飛輕似葉船去小如瓢烟樹迷荒島冰花落晚潮有人西北望指點眾山椒
樹影穿林過回頭日已西霜濃黃葉重風定白雲低細數賓鴻去時看野鶴棲山靈示歸路衰柳拂長隄
我性不躭飲何須送酒來秋寒澄澗水松老鬱禪臺著色原無礙題餻別有才釋迦法無量敬待講堂開
·遊黑島山寺
多隆阿
轉瞬秋將暮山遊陟翠微風寒催雁去葉落逐鴉飛野圃農人聚疏林衲子歸連宵砧杵急有客望征衣
我愛秋容淡閒尋野徑斜白雲寒谷絮紅葉晚山花淺水餘殘葦清流走細沙行行力微倦暫歇野人家
·遊孤山朝陽寺
許際閣
一徑綠雲稠穿林鐘磬幽乍來人境外斗覺此生浮山色常依塔河聲欲上樓盤桓松蔭下指點海邊舟
·為王嶧南題蘭亭修禊圖 【 集蘭亭序】
李翰穎
竹林觀勝迹蘭室集同羣少長咸相得彭殤未足云當其欣所遇將有感斯文今昔無殊致風流仰右軍
人同修禊事歲在永和年曲水崇山地清風朗日天此間得幽趣列坐盡羣賢俯仰懷陳迹游觀足快然
·謝趙芸臺贈鶴
章朝敕
一聲清唳振雲霄斂翼迴眸氣象超慨把仙禽作投贈勝他桃李與瓊瑤
縞衣如雪頂凝霞來自孤山處士家收拾林泉新供養一窗明月伴梅花
松徑桐陰足徜徉放衙笑對倚琴牀卻愁薄宦頻添累廩給新增飼鶴糧
禮絕苞苴兩不嫌漫譏傷惠更傷廉他時偃室延騷客認舊蹁躚興倍添
·山?出川遊春詞四十首 【 集白香山】
許文運
一縷鴻毛天地中茫茫萬事坐成空幸逢堯舜無為日別是人間清淨翁
人情依舊歲華新便是平頭六十人千首惡詩吟過日此身雖老未負春
容顏消瘦詩情苦自相形骸非貴人只合一生眠白屋不爭榮耀任沈淪
數杯春酒共誰傾骨肉團圓亦可榮笑看兒童騎竹馬嬌癡弄我助歡情
愚翁何喜復何憂舒卷如雲得自由更擬踟躕覓何事花邊春水水邊樓
自覺風光不屬身眼前隨事覓交親登山尋水應無力還擬騎遊攪擾春
曾為梅花醉幾場孤山園裏麗如妝自嫌留戀未全盡折贈佳人手亦香
以下五首憶孤山遊春景
笙管閒聽酒漫巡燈前合作一家春相看掩淚情難說為是當筵換主人 【 此在趙芸臺筵上憶蓮浦】
忽疑身逐眾仙遊合是愁時亦不愁樽酒未空歡未盡燭啼紅淚為誰流
莫辭侵早過中橋物遂方知感盛朝鴛鷺上天花逐水飛沈隨分各逍遙
最愛東彎北塢頭泓澄潭水一盆油竹篙輕楫飛如箭鵲腳紅旗蘸碧流
忽憶閒居思浩然家徒行計兩翩翩垂鞭晚就槐陰歇立馬教人喚渡船
晚歸多是看花面幸與松筠相近栽風約雙松當砌下夜深偷送好聲來
門前兩渡滿枝花香勝燒蘭紅勝霞爭忍開時不同醉任他飛向別人家
春風搖蕩自東回處處何曾花不開最憶東坡紅爛漫自攜杯酒管絃來
草綠裙腰一道斜護紅堤白塌晴沙不緣啼鳥春饒舌爭解回頭看白花
海天東望夕茫茫洗浪清風透水霜蜃散雲收破樓閣晴空星月落池塘
幽咽泉流水下灘飄然輕櫂泛澄瀾松排山面千重翠樹愛舟行仰臥看
米澁畬田不解鋤生涯濩落性靈迂莫愁客到無供給羯鼓蒼頭遣種蔬
垂老光陰速似飛醉鄉不去欲何歸鶯聲誘引來花下勞動春風颺酒旗
春風不熱不寒天游衍無妨更著鞭冷落閉門無客到癡男騃女喚秋千
白髮生來三十年六旬猶健亦天憐登山敢惜駑駘力上到青雲穩著鞭
一聲黃鳥報殘春行樂三分減二分若學多情尋往事不妨還是愛花人
有時行醉玩風花春意闌珊日久斜最惜杜鵑花爛漫無因移得到山家
風迴雲斷雨初晴信馬尋花處處行惆悵春歸留不得山禽語帶破匏聲
榆莢楊花撲面飛碧紗窗外囀黃鸝明朝語向詩人道春被殘鶯喚遣歸
尋逐春風捉柳花深山老去惜年華不論煩惱先須去身未出家心出家
不作閒遊即困眠若非月下是花前詩成闇著閒心記眼不看人面向天
年年衰病減心情自笑何曾得事成惟有詩魔降未得苦教短李伏歌行【 詩注李二十見樂天樂府心伏近李觀山人呼李短子稱余古體勝近體】
貴賤賢愚盡往還隨分逐處便安閒春來檢點閒遊數一放狂歌一破顏
多是通州司馬詩傷嗟同作白頭時臨風朗送從人聽不是閒人豈得知
綠楊陰裏白沙堤信馬閒行到日西手把絲鞭垂不語恐驚黃鳥不成啼
偷閒何處共尋春漸近東來漸少塵白粉牆頭花半出風翻燄燄火燒人
多被人呼作散仙未能全盡世間緣臺頭有酒鶯呼客卻要徐驅穩著鞭
幽芳靜綠絕纖埃久別長思醉一回無限少年非我伴老人自覓老人來
小水低亭自可親西坊近日往來頻探花賞酒身先到桃李無情還笑人
平明閒事到心中親故凋零四面空自問老身騎馬出不知誰是主人翁
心性疏慵是野夫每來花下即踟躕欲期明日東隣醉先問主人有酒無
閒遶花行便當遊花時同醉破春愁無人解愛蕭條境一樹紅花山頂頭
問余何事更安然猶免饑寒得數年手裏無金莫嗟歎隔牆榆莢撒青錢
·尖山窰途中作
雞聲一唱夢中聞早發荒村路亦分十里山程行未半羣峰亂插馬頭雲
摩崖轉谷出寒溪水架長橋蹙馬啼忽訝雷霆生轂下輕車飛過大河西
為問迷津緩步來行人背指釣魚臺峰回溪轉疑無路忽地天門兩扇開
虛谷迢遙策馬穿雙峰疊起半空懸青松高插三千丈搖動龍鱗欲上天
·過羊喇砦
多隆阿
山行曲折困途遙為惜春光客感消怪底垂楊絲嫋嫋再遲三日即花朝
山村瀹茗汲清泉舊日風光尚宛然柳綠桃紅春幾許光陰流水又今年
·登大孤山
趙裕
岧嶤九頂入雲齊石磴磷磷萬仞梯兩道飛泉千丈落山腰樓閣自高低
樓中游客慣題詩樹密山高月上遲道士逍遙偕野鶴白雲深處拾松枝
·詠六波羅
汪真女
參禪入定靜心多推倒情山譴愛河萬有反成無色界一真出現六波羅
·送志岐徐少府還省
李翰穎
驪歌忽唱不勝愁父老攀轅無計留一路陽春隨腳去滿城風雨已深秋
亡羊莫悔補牢遲籠鳥飛還好護持得失自然由定數幸留朞月慰民思 【 前一月獄有逸犯咸慮公負譴去任俟原任裘公力為偵捕不數日犯獲故復留月餘接篆公乃去】
官聲業有口碑傳慈母神君正少年自笑名場垂老客深山尚擁白雲眠
野草鋪黃垂柳低臨歧車馬各東西送君且去無回顧枳棘原非鸞鳳棲
·留贈白雨亭
李翰穎
重結文壇喜莫支那堪回首少年時攀花妙手生花筆俊逸如吟白也詩
等閒詩酒誤年華潦倒情懷兩不差寸牘幸留鴻爪印 【 時方纂修廳志】 滿腔心事付燈花
為謀五斗早朝天身世無端俗累纏 【 癸丑夏余以勸捐冬君來岫延滯三年至丙辰又繼之】 棋局未終君又著斧柯爛盡是何年
旗亭忽地聽驪歌春草春波喚奈何他日相逢須鄭重莫嫌老態特婆娑
·讀明史
許文運
明有勤王者名傳左與秦不慚良玉字還屬女將軍
·釣歸
許文運
釣罷波平岸乘風挂席歸不知船去疾只覺岸如飛
·遊小孤山贈宮表弟
我遊孤山下訪君叩柴關直入臥榻側相揖笑破顏南窗開一面排闥落青山對酒抒所懷空言不成歡邀我賞八景攜手上層巒漸覺眼界闊磊落出奇觀頑石森鬼怪雙雞鬬坡邊怒獅猙獰舞伸爪撲欲前逡巡不敢停循坡向東攀誰劈山腹裂一洞口吞天聞有仙羽化不見仙燒丹其上有三佛比肩立雲端蘿紋為袈裟苔髮作花鬘不知混沌始鬼工怎雕鐫旁有危石磴層級懸東偏主人為前導緣壁如飛猨摳我塵埃齊未步足先酸媻姍學龜伏石角手扳援幾許到平坡望眼極渺緜洋水細如線獐島小於拳半空喧笑語咳唾落塵寰兩腋風吹衣欲生翮翩翩仰視崖巋山?截渾似蜀道難欲摩頂放踵山靈恕我頑登山如從善痛苦要學韓奈為畏首鼠縮足薄言旋更尋西北路盤折摩嶺巔一壑忽豁達奇境闢坤乾三面峰回抱宛如蛟龍蟠擁身入其內石徑尤險艱上有瀑布崖凌空萬刃攢下有石門澗拔地雙扉懸此外多幽境明鏡澄醴泉澹澹清見底飲水合知源又有山桃李栽種不記年見我開口笑相對卻無言主云觀止矣我興猶勃然一遊逾兩日將去仍盤桓我本山中人夙懷愛馬遷欲登五嶽頂高摘星斗寒欲窮四瀆大下探驪珠圓豈知凡物累誤我半生閒今春脫舌耕如鳥出籠樊隨意縱所適佳趣得此間此間雖云樂尚窺管中斑安得婚嫁畢與君雙屐穿高步峰六六囊鎖碧雲還
·登小狐嶺遊娘娘城凌雲寺
多隆阿
驅車望山頭路在山之頸客憚不敢行馬健方思騁軋軋響未停亂舞征鞭影羊腸繞數盤逐漸上峻嶺下車席草茵心契仲春景山溪拗山流曲折似拖綆前路依稀紅定是村邊杏雜以桃李花朵朵全新穎移情莫若斯入悟心轉靜和風撲面吹坐久衣衫冷亂石路崎嶇磨盡輪蹄鐵安步少當車繩屐欲綻裂歷險攀危峰窮幽探窟穴大山間 【 間:宮】 小山大小細甄別正面固端嚴側看亦奇絕變化妙無窮是何雄且傑浩氣凌烟雲對此雄心折鹵莽恣遨遊未得看山訣嶺頭樹陰濃就坐消心熱幾樹梨花開風過飄晴雪我來尋古跡山頭見古城古碑字漶滅古牆石縱橫野老談往事荒地闢榛荊山坳環石壘當年定駐兵土堦雜瓦礫疑是將臺傾折戟黃沙沒荒烟白草平古人重扼險地勢宜先明興廢無定局今昔感慨生一一臨其境止止復前行狂風撼大樹似聞戰鼓聲古為鏖戰塲今為香火地借問羽士流知為凌雲寺廟貌丹色凋佛面金光悴階前桃李芳如見蓮花媚坐憩小茅庵烹茶慰客意一甌泉水清照入山景翠吸水如吸山饒有餐霞致持齋宜齋心何必拘香積借問鐵兜鍪何如佛舍利好風吹落英疑是天花墜
·同夏石屏遊窪子塘山
多隆阿
醫俗原無藥還須假俗醫山水能娛人樂此不為疲好友為鄉導引我共探奇山光斷還續溪流合復離如評摩詰畫如讀工部詩可惜俗流輩俗事亦不知
邱壑在胸中深幽不可測邱壑在眼前討論不容默幽谷靜生雲縹緲尤奇特陰晴轉眼分變化爭頃刻更有卓立峰隱符仁人德佳處許探求山靈不解嗇
近山連遠山纍然似珠貫大山別小山截然似斧斷伊誰善安排層次不凌亂天地開闢初造物裕成算歷覽山水圖未能得其半欲作紀遊詩轉致投筆嘆
人心不喜險山勢不喜平凡物各有宜何妨分路行峴山羊祜淚東山謝安枰名山為名蹟轉借名人名我輩恣遊衍對此不勝情仰觀山疊翠粲然如笑迎
·龍泉寺小憩
多隆阿
驅車厭塵勞暫息龍泉寺三間小佛堂十畝方丈地山若現靈光松亦含幽致何必尋洞天即此足禪意但慮狙公欺朝三又暮四相彼眾僧徒與俗了不異
老衲雖不慧猶能識所從相與探源本源本曹洞宗香火傳流盛伏虎更降龍龍虎乖所制又添魔一重大夢喝不醒妄自撞晨鍾佛豈在經裏談經亦無庸
無為仍有為不生實不滅役役紅塵中偷閒學禪悅智慧一旦開便是長生訣其機許靜參其義不能說槁木化死灰何苦心似鐵欺世盜空名徒弄廣長舌
說偈下轉語空墜野狐禪海水潮初滿蟾窟月正圓龍女養靈珠後天寓先天真乘非密祕祇恐人無緣緬彼六祖法曾假五燈傳入門有關鍵頭回苦海邊
·詠張節婦
許際閣
吁嗟張氏婦大智世間無郎死妾當死妾敢忘丈夫郎死妾不死妾忍忘舅姑婦節固妾盡子職復妾須二者權輕重且作未亡軀吁嗟張氏婦大智世間無
吁嗟張氏婦大義世間無郎生無同胞郎死無遺孤與其族續枝何若舅得雛小星為翁置不惜典釵裾吉人邀天相竟獲掌中珠吁嗟張氏婦大義世間無
吁嗟張氏婦大孝世間無翁喪盡禮義姑盲待提扶生計託十指朝夕剌羅襦賣繡換珍饈哺姑如哺烏有餘分阿叔糟糠口自餬吁嗟張氏婦大孝世間無
嗟吁張氏婦大節世間無姑死三週畢宗族遍相呼謂彼泉下人望我眼將枯卅年矢一死臨期肯踟躕懸帛未及頸含笑赴黃壚吁嗟張氏婦大節世間無
·鳳凰城懷古
多隆阿
高岡梧桐高莫攀岐山飛鳴豈等閒鳳凰一去不可見至今惟餘鳳凰山山城恰與山相近山城古跡憑誰問頻翻古史探根源知屬前朝蒼海郡西漢武帝圖邊功鞭箠四海威羣雄月氐大宛爭獻馬康居鄯善烏孫通東方小國懼摧辱蓐君南閭求內屬二十八萬人民多戶口齊向版中錄從此疆界遙復遙玄菟樂浪郡名標朝鮮震懾歸中土風聲不隔大江潮江水滔滔翻雪浪楊僕荀彘稱名將大兵一出壓東陲山亦回頭向西望山形彷彿鳳凰飛大山聳立羣山圍碧桐翠竹誰還種有客年年待鳳歸
炎宋積弱難為國祗輸金幣不修德契丹退處回紇西女真疆闢遼陽北遼西君暴人離心遼東君聖人輸忱眾人不戴完顏亮仁孝大德人同欽三江毓秀龍興起諸王歸附新天子改元大定合天心羣情愛戴亦如此愛戴羣推曹國公肇造皇圖踞遼東草木逢春垂地綠雲霞捧日射江紅鳳凰城左江潮怒鳳凰城右溪流注謀衍首倡立新君兵起萬家婆娑路婆娑婆速稱名殊路在鳳凰山東隅於今再向山東望荻葦搖風冷故墟聖人當陽出羣類此山巍峩尤拔萃君德高邁金世宗不假鳳凰來呈瑞
鳳凰山城靈氣結鳳凰山頭更險絕山背春花印山紅疑是當年戰將血大明天子真英雄威懾海外靖邊烽仁宣善承安帝業大寶遞傳及世宗世宗求仙失君德青詞宰相更陰刻朝中誤用嚴世蕃塞外潛來土默特路由撫順向南行干戈進逼鳳凰城漫道山勢稱天險可憐黑春如田耕頹雲如墨沈江東三日三夜鏖戰死嘉靖四十有一年姓名歷歷書青史人家錯落如雲屯登山極目望邊門下隰高原都開闢不知何處寄忠魂我向此山尋舊跡父老茫然不能釋捐軀報國無人知縱有人知又何益
城北雲開靉陽見城東大堡名永甸新甸寬甸勢相連南隅鎮江水拖練兀堂結怨侵東邊黃岡嶺下孤軍懸靉陽指揮王宗義單騎陷陣身軀捐再整騎兵兵復集南走永甸長驅入驍勇時推李成梁趁勝斬首八百級事在萬曆八年春秋日重來犯邊塵寬甸副將姚大節斬獲強敵破其軍此是邊陲緊要地城名鳳凰更靈異可惜當年少將才一旦輕將六堡棄北至柴河南鎮江招徠流移守海邦建堡繕垣熊廷弼當時將略稱無雙生靈塗毒困邊塞言撫言和無定則聖人耀德不觀兵窮兵黷武非為國
·半截塔
澗水浮?虎浮?虎鳴吠蛤行近寺前逢老衲僕夫揚鞭問地名指說山腰半截塔塔甎如繡皴苔青塔尖摧落無完形豈有高僧傳衣鉢不見居士來聽經此塔當年何人建無力重修空結願七寶玲瓏想像間伊誰來把香火獻曾聞天竺阿育王役神驅鬼佛之堂一夜造成萬千塔無礙大會傳蕭梁佛入中國興漢室尊崇誰似梁武帝宏施願力奉香燈金碧輝煌塔增麗釋子禮拜輸虔誠儒士也來邀光榮櫻桃宴設紅綾餅同向雁塔看題名此塔頹圮賸基址老衲猶說佛歡喜西來大義久失傳難求頂上舍利子
岫巖志略卷九
●岫巖志略卷十
雜志
雜志一門史例惟祥異拾遺及修志源流三體非可隨筆闌入流於小說家數也邑乘久已無考祥異間有所記要關於人事者多外此無非攟拾遺事耳闌入之誚夫復奚辭然事非出於荒誕而足以示勸懲則奇不失為正俗不傷於雅矣故錄之以補各志之所不及作雜志
繭廠里有王老人者失其名夫妻各一百零七歲咸豐丁巳初夏老人病革遺言製靈床令寬枕令長老人遂歿其妻安停已登床而臥目旋瞑相逾不數刻耳相傳其生亦時日皆同且俱享期頤熙朝人瑞也
大孤山之東黃土坎子村前積水一渠曰苦水泡距海數十里其水與海潮同消長其味鹹故名岸旁古墓纍纍叢葬處也道光戊申春間墓地濃烟忽起以杖探之則杖燃初尚隔一坵後竟燃燒殆徧烟塵漠漠中似有硫磺氣息迨夏雨連綿燎原之火始息乃泡內之水滃滃然如沸湯熱氣上騰以手掬之居然溫泉土人每浴於其中然仍與海潮同消長尤不可解
大孤山北村有國學生王愷經商為業性慨爽不設城府雖居巿廛常慕郭解之為人隣村有于寬之妻劉氏者少年而寡或勸之改適氏以姑老子幼不從無賴子聞之欲強篡以奪其志氏窘迫泣訴於愷愷毅然自任多方保護之歲授以粟不責償其姑歿愷經紀其喪二十餘年屢施不厭今氏之子漸長其守志益堅愷成之也
道光己酉七月秋雨經旬藥山觀東麓夜半時山石崩落水忽湧出挾巨石而下勢如奔馬山內居民隨波逐浪而去者數家廟祝馮道士修持清潔居室已沖去數武猶屹立不動故脫免其他道眾不可問矣水退後居民樵蘇於山石崩落處各拾得白鏹如許其後拾金者多罹不吉或疾病或爭訴耗盡乃已曾記王茗堂詩集所載朱元芳族人於山峪中得窖金銀器歸忽病甚不可禁長老云流賊窖金時嘗困苦一人至求死不得約之曰為我守窖否其人應許閉之窖中遇金者祭度而後可朱氏如教病良已中表周氏遇此度之終不能得也反金窖中為作銀倀詩云云或者此金亦猶是也鬼亦愚矣道光戊申通判玉秀招集士紳議於舊城南門建修文昌閣以利文風適翼學教習白雲凌於城北窟窿山中得石一片高二尺許體堅色碧天然滑澤上鐫文昌帝君之神字跡仿歐柳完好如故閣成因奉石刻於中為文祀之事之巧合有如此者
邑南百里雙塔嶺山谷中被水衝出石一方四面俱鐫佛像法相莊嚴翼學教習于大觀於全龍山松塔寺倡修石樓以供佛像規制巍然至今香火甚盛
城南六十里松樹陽舊有古寺三楹嘉慶二十年間有石工某氏改建以石規模壯闊綽然山半資不足石工鬻己田以給之境內石建寺宇雖多惟此稱最相傳豎立樑柱時石樑數千斤不數十人而舉如有神助
清涼山
恭步韞山父台稽查洋口海防遣興原韻
復三疊韻奉酬
登龍王廟詩錄呈
○清涼山
玉皇閣跨山脊而建其下峭壁千仞由一綫斜徑盤折而上復接以木梯數丈方躋巔頂道光初年因閣傾圮鳩工重修有瓦匠某姓者背負石灰斗餘緣梯而上梯將盡眩然而墜羣以為此匠虀粉矣方擬覓其遺骸旋見其人自斜徑而上背負石灰如故一無傷損豈致力於神者神亦庇佑之耶異矣
大孤山有自山左流寓夫妻子女以居者夫于某妻張氏子一女三某游蕩不治生產飲博無資將鬻氏於句欄氏抵死不從箠楚至再幾無完膚而某所與游皆儇薄子氏終慮不免乃攜三女自沈於河及遇人撈救則氏暨兩女氣已絕惟次女獲生某已逃竄無踪矣子淑賓年十六女七歲煢煢孤立無以為家有富室張福亮者嘉氏之節烈憫子女之無依收養於家而善視之淑賓傭於其肆稍學經紀女稍長厚給資斧畀其族人攜歸原籍福亮登壟起家不輕一介人皆嘆為僅事
大孤山賈人周樑號亦山浙江會稽人生平敬惜字紙日覓人四出凡片紙隻字必收而存之偶有污穢洗濯凈潔更與同志許南峰濮蓮浦刱修文昌閣置惜字庫為久遠計立有定章至今猶奉為故事大孤山有濮大勳者號蓮浦江蘇嘉定人隱居巿廛喜與文學士遊客久鱸膾興思買舟南下囊橐蕭然書籍外所載惟二鶴乃繪歸舟載鶴圖文士題詠殆遍焉
高云鐸之女幼字鄰邨蘇某之子子將冠忽病癱醫治數年不痊某念其子之不治而憫女之失時也囑媒妁通意聽女別字云鐸以告女女不可堅以待延十餘年某子歿時女已三十二矣某復申前議女聞之自製縗絰為夫持服請命父母即日適蘇某之門守志終身焉咸豐戊午三月事現因年例未符故不載入節孝
乾隆末年夏月陰雨城北黃花甸之野忽有龍墜蟠伏不去次日晴霽泥淖徧體蠅蚋為滿其狀頗苦里人蔽以葦席四十領猶露其爪供以米面鷄子吞齧凈盡延僧道數十人設齋醮禳就其旁積薪爇火烈燄上騰乃於烟霧彌漫中騰躍而起焂高數丈霹靂一聲陰雲四合凌空飛去計其潛伏已七日至今人猶言之鑿鑿
邑北關成明居停行旅為業畜一豬其大倍常軀重贅不耐行步每喜獨臥避穢濁成明不忍戕其生鬻於屠者賈某某將宰以貨肉已磨刀霍霍矣豬忽澘然淚墮雨泣滂沱若不勝其悽惋者屠刀不覺放下肆商過而異之醵金償屠直捨入僧院冀以佛法解脫好事者擇吉鼓吹以送之巿井喧闐街衢阻塞豬隨眾前往徑趨僧院似甚熟習至今羣呼為豬道人云
王敬世滿洲廂藍旗人居哨子河里王貞女之堂姪也族巨而富讀書成名者代不乏人惟敬究心元素性淡泊如枯禪手貝葉一卷諷誦不輟戚舊相過不甚款洽惟方外士則傾談不少倦厭塵俗之諠別築靜室以居之久之弗樂也聞二道溝有仙人洞者為羽士清修之福地竟攜蒲團卓錫其中日夕合眸趺坐不言不笑不茹葷年七旬餘而壯健不須扶老鬚長過腹道貌岸然自棲鶴山洞積年不歸里第家人省視亦略不顧惜戊午之秋忽函致其子俾速以車來刻日作歸計子得信稍遲聞命頗悚惶及馳至見安適無病容心稍慰而敬躁怒甚謂余屈指待而若竟愆期焂爾明矣時促勢遄可奈何子不喻其意詰旦展軨就道去家數十里竟示寂於車中身不跛倚面色如生而神已往乃悟前言之有因也享壽幾八旬
郭球城南花園口人恩賞九品銜兄弟三人球其仲也有子三人德乾德潤德文德潤營千總銜孫天祥等十四人曾孫毓桂等二十人耕讀相伴無游蕩者親見五世同堂壽九十三
席文禮居雅兒河東子俊兄弟四人孫廷祿等三人曾孫華等十九人元孫數十人男婦一百零八口六世同堂壽八十三歲妻趙氏九十歲
牛天賜洋河東人壽九十四歲膺恩賞二次
劉巡文洋河東人壽九十五歲
張玉柏洋河東人五世同堂
牛振綱洋河東人五世同堂
王福之妻吳氏附貢生彤之祖母增生際會庠生際泰之曾祖母監生荊南議敘從九品漢如之高祖母也福善治生氏紡績佐之所居不數年成村家日殷富每耗於喜施性慈和而訓子孫綦嚴至老神明不懈享壽一百零四歲
○恭步韞山父台稽查洋口海防遣興原韻
臣心似水勵清澂德政聲名藉藉稱宦海磨人催白髮 【 先生勞心案牘近日鬚髮星星】 書山覓路問青燈 【 公事餘暇燈下讀書風雨無間】 口嘗苦菜根生野 【 全家曾遭兵燹】 手植甘棠蔭接塍 【 攝篆岫郡頌聲載道】 到處風行將草偃功垂煙閣數多層
海水汪洋比志澂遊人每有大觀稱波濤湧處舟搖櫓 【 洋口小舟頗多】 風雨來時客對燈 【 駐劄時正值風雨】 野莠已除銷羽檄 【 洋面安靜無事防堵】 良苗正秀耀鱗塍 【 旱經三月一旦得雨苗俱勃然矣】 於今始信雙眸豁直到孤山第一層
官常祇勵一心澂豈必營求吏治稱畏志時防欺暗室無情能使質明燈如胞赤子言除野豁眼青苗色煥塍俗務真同蕉葉夢是誰妙手剝層層
自是冰壺品最澂高人意量許同稱性天磊落堪銘劍心地光明不愧燈世泰復祈三尺雨 【 時逢大旱先生多次禱雨】 年豐豫兆萬家塍 【 甘霖已降良苗暢茂豐收可卜】 鯫生幸得春風坐 【 先生下車淩蒙見招屢接豐采】 如到瓊樓第一層
恭呈韞山父台老大人鈞誨 治晚白雲凌未定草白雲亭學博用趙山樵原韻疊成四首見贈因跋數語答之頃奉芳什頓使茅開未曾拋磚以引能弗韞匵而藏謹將原作壁上紗籠用錄俚詞案頭郢斲
○復三疊韻奉酬
天然詩品碧波澄六一丰神君繼稱鼠雀銷除七日訟風雲際會萬家燈 【 適值聖誕七日不理刑名故云】 校書天祿書盈案躬稼田疇稼滿塍 【 君屯居耕讀自娛堪羨】 攜手與君相見晚登龍佇激浪千層
韞山未定草
賞罷新詞澈底澂仕優學富可兼稱書齋清靜誰為侶案牘勤披獨對燈不假脂膏憑德潤惟期雨露活田塍愧無佳句酬寅友佇俟他年步上層
素拙於詩強步原韻遂成俚句呈韞山大兄大人哂正
弟雲嵐草
○登龍王廟詩錄呈 【 禮齋玉樵】 兩兄台大人吟壇正之
龍王島屹海門東我輩登臨興不窮潮落潮生天地異人來人去古今同青雲有路雙鳧健碧水無邊一葦通咫尺蓬瀛碑墮淚 【 此四字乃仲兄琴舟留題今已殉難滇南不禁感慨故云】 雪泥猶是爪留鴻
賡堂弟王官彥拜稿
岫巖志略卷十